大型纪实报告文学——走近辉山十章。
作者:王静文
第一章节
时光的那岸
第二章节
辉山不老把天走亮
第三章节
拂晓有缘
第四章节
烈士英名
第五章节
血洒疆场
第六章节
那一兜雪白的馒头
第七章节
红色记忆丹心一片
第八章节
彼岸花开
第九章节
走到前面去看看
第十章节
不忘初心一路高歌
第一章节:时光的那岸
引子:
又是一夜未眠,我就这样蜷曲着,在昨晚那一张平时练瑜伽时用的软垫上,十六楼的客厅里窗户下。头西面东的方向碾转反侧,我想让晨起的第一缕阳光,镀金一般照在我红肿的双眼上,让绚丽的朝霞,冲淡平复一下昨天因去革命老区辉山阴郁郁结的心情!就是站在烈士的丰碑下——那种想大哭一场的心境。
尽管,我当时想用我的天蓝色帽子,尽量遮挡我心痛时的泪奔和不堪……尽量地遏制内心因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解说,而无法克制的感动。可是泪水还是不由自主的溢满眼眶,特别是看到讲解员,她的两行泪就像两条时光的小河,从上挂到下,一直挂到脖颈……是那种不间断的流淌啊!历史的风烟再一次从我们的耳边呼啸而过。
时光的那岸,我一遍遍回想,那些用生命之花撞开新中国诞生之门的天之骄子们!那些随风逝去的英勇不屈动人心弦的故事,心灵一下一下震撼着。特别是雪枫之恋的细枝末节深深扎根在我的内心深处,扑簌簌摇曳着岁月弥久生香的光芒。那些花叶犹如这七月流火里,那些盛开的秋彼岸花,让光阴的碎屑有了落地有声的回响之韵回旋之美回声之痛。
一转眼夏去了秋来了。
秋姑娘长发飘飘在玉米穗上,打着卷。怀里抗着个红缨枪,似乎在放哨。芝麻开花节节高,洁白花絮步步攀岩步步为营;大豆一嘟噜一嘟噜结着荚,毛茸茸月芽状般绿的可爱,高粱举着穗仿若渐渐泛红的火把,正待秋风伺机点燃,瓜果梨枣可劲的香,五谷杂粮可劲地结,它们想一路撒欢,从夏到秋不停歇。那满眼眼绿庄稼不仅为大地执掌了万千想像!而且总是让人充满生机,充满希望和力量!
就是在这样一个天地契合的季节里涡阳县八大协会的文艺工作者们,相遇了。大家从不同的岗位走到了一起,在文联的挑旗带动下,怀着一颗颗感恩的心朝拜的心,驱车前往革命老区曹市辉山。去拜谒烈士英魂,去聆听血与火的故事。
第二章节辉山不老把天走亮
美丽乡村辉山就坐落在曹市镇中心附近。下了车,走在洁净宽敞的乡村水泥路面上,视野里到处碧绿青翠欲滴,枝枝蔓蔓一路向前延伸着延伸着——时不时有一树树百日红(又名紫薇)的淡紫、嫣红、雪白闯入眼帘。我们就这样高举着红旗,虔诚地走着,走着。拐弯迈步拾级而上,就连路旁的毛谷子草步步高们,也忽闪忽闪地迎风摇曳,好似在欢迎着我们的到来!
远远望去,前方松柏郁郁葱葱,似乎在召唤着我们。进入烈士陵园第一道大门,那高大肃穆庄严的牌坊式的门楼上方,赫然写着毛主席题词的六个大字:“死难烈士万岁!”两旁:为国争光,永矢不忘。再仔细端详两旁——上联是: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死你们的事业永与人民同垂不朽!下联是:为胜利而来为胜利而去我们的任务是向胜利勇往直前!再抬眼看最外面两句:因革命忠贞成革命忠烈,唯人民军队是人民救星!
一步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方青石路,一步一段逝去的岁月。唯人民军队是人民救星。是啊!是你们用生命之重奠基了现在人民的幸福之路。你看陵园内路两旁的乡亲们,或站或坐休闲的在烈士陵园内,浓荫下纳凉说话唠着家常。那份生活的安逸透过眉宇写在心间,挂着嘴边。心中暗想,只要俺中的一员,无论谁这时,走近一步之遥的人民他们中间:都会了解到当年峥嵘岁月稠的点滴吧。可是由于我们的行程太紧走的太慌,没有来得及和他们共叙一场。
让时光记住。我们的心是永远和你们连在一起的。从踏上这片热土的那一刻起。
移步缓行。思绪翻滚。终于走近烈士陵园的主区。仰面而望:烈士纪念塔高耸入云。这时的天空早已瓦蓝透明清澈。白云朵朵闲云野鹤般空中云卷云舒,说着自然安详静谧和美好!不再是早晨刚来时的阴郁灰濛濛欲下雨之状了。
纪念塔前我们静默着,仰视塔高指向云端。只见那上面镌刻着21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从上而下,犹如游龙,大有一泄千里之势,拔地而起之风!"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一旅涡北抗战殉国烈士纪念塔"。
亦步亦趋。随着解说员声情并茂地解说我们来到了雪彭枫将军纪念碑前。“首战小朱庄,再战夏邑八里庄,彭雪枫师长就是在八里庄战斗中,不幸被一颗流弹射中,以身殉国。终年三十七岁……”
彭雪枫年9月9日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七里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七里庄,八里庄。一个是出生地一个是遇难地。那生生世世回不去的一里路呵!生生隔断了你的儿女情长。
精忠报国——您走了!你用生命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你的父母从此失去一个好儿郎,你的妻子从此失去了一位好丈夫;你的未曾谋面的孩子,从此了失去了一位好爸爸!你的新四军第四师从此失去了一位好师长……
雪枫将军您知道吗?当您牺牲的消息传到了主席那儿的时候。他握笔的手悲痛地颤抖着。为了不分散军心。当机立断对外封锁消息,只说是你受伤了,谁知这一满就满了四个月,直到你的儿子彭晓枫出世满月。
“二十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忍看功绩辉煌,英名永在,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千万里破碎山河,正待从头收拾,孰料血花飞溅,为国牺牲,满腔悲愤,为中华民族悼英雄。”
今天我们又有幸,在辉山陵园内,纪念碑上再次看到当年毛主席、朱德、刘少奇、彭德怀、陈毅等人共同赠送给您的挽联。
岁月走到今天,谁也没有忘记当年新中国诞生时,您戎马一生为革命打下的半壁江山。“雪落淮北千村素,枫飘晥东万树红。”
天亮了!拂晓早已来临。
雪枫将军您知道吗?
你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你说:“我们忠诚坦白之对于爱,一如我们忠诚坦白之对于党”。月上半城柳梢时,你不忘给你的爱妻诉衷肠——“数月以来,月色如画,惟少一月下谈心的你,可谓辜负良夜太甚!此情此景此事,何日才能到来呢!?你有同感没有?‘千言万语总不尽’,何处何时才是我们畅所欲言的境遇呢?”“我们的别离,除去淮海区那一次,就是以这一次为最远了,所以也分外的惦念!尤其你在病中……
你的字字句句铁骨柔肠,都被你打包封存在那一封封爱的信笺里,一直到你牺牲一共八十多封。这些家书后来都被编辑成册光彩照后人。年清明节你的爱妻战友林颖亲自题词:“雪枫之灵,民族之魂,至臻至美,浩气长存。
雪枫将军您知道吗?
你走后——你创办的《拂晓报》至今还在宿州市作为党政机关报继续发行出刊。你的发刊词拂晓精神依然还在:"拂晓代表着朝气希望……胜利就要到来的意思。军人们要在拂晓出发,要进攻敌人了。志士们在拂晓要奋起,要闻鸡起舞。拂晓催我们斗争,拂晓引来了光明。”
雪枫将军您知道吗?您才华横溢的实干精神着实鼓舞着人心。你发动群众行动起来,一把油刷一块木板,两枝铁笔两块钢板、两筒油墨、半筒蜡纸,您亲自为报头题名题字为创刊号撰写发刊词《拂晓报--我的良师》。是的,你曾经说过,如果人生若是让自己选择最满意的话,那便是你的三件宝:骑兵连连长,拂晓报社编辑记者,拂晓剧团的团长。
多么有文艺气息的彭雪枫大将军啊!你可知道你的这份文艺气息曾经感染着后人感染着我。尤其是你的干练才华和文艺范。记得,当年我上学的时候最喜欢订书报。尤其最喜欢读人物传记纪实文学方面的文字。尤其最喜欢拜读有关您的动人事迹。您那宝剑似的眉峰,您那宛若清风明月般,而又时时闪烁着的刚毅的目光,您那戎装潇洒的身影……
第三章节拂晓有缘
记得是我上高中的时候放寒假回家。大雪纷飞的年关,我竟然带领自家小弟小妹堂妹邻家妹。哈着冻僵的小手,刻印油墨小报《柳笛》。稿件都是我们各自写的。至今我还清楚的记得,封面是我亲手画的几枝柳芽弯弯,而柳笛二字,却被我拟人化写成好像带着绒绒帽的乡村娃娃的笑脸!
当时负责把稿子上的字刻到蜡纸上的任务,就落到了我这位大姐的身上。弟妹们负责用油墨印刷。我们不知干了多少个半夜。因为用手刻字很慢。一笔一划都要清晰有力凹进去。这事都是我们这些小孩子满着父母偷偷干的。偷乐是那阶段最高兴的青春记忆。直到最后一张张用油墨印了。父母才知道。看着爸妈笑意盈盈的脸。我懂得了自己动手的力量。到最后又用冻的像姜芽似的小手一张一张正反面折叠好。再用订书机一本一本装订好。一共装订了十本。到了寒假开学那一天,弟妹们每人手持一本《柳笛》创刊号,恭恭敬敬的送给了他们各自的班主任老师。独有我没有送给老师。而是悄悄留一本给自己。
这事不知被他们的老师,在班里夸了多少回多少遍。说多好的寒假作业啊!要知道三四十年前,那时的孩子是没有作业的。不像现在的孩子天天题山题海的。正是没有作业,我们才可以天马行空的干自己喜欢的事!只可惜,岁月太久,好多书早已无了踪影。妈妈家旧房也早已都翻盖成新楼房了,我到哪里去找寻曾经的闺房书房呢?好怀念那本散着油墨香味的柳笛啊。
再后来我高中毕业先是在家创办幼儿班,尔后又到异地宿州市求学、工作。从故乡到异乡。工作之余有幸认识了宿州市《拂晓报》社一位名记者老前辈。他的名字叫董步湘。记得和他第一次谈话的切入点就是有关彭雪枫大将军的。
再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又一次回到涡阳小城。在小城里成家立业。风风火火创办起了——拂晓幼儿园。十年办学历尽艰辛从不后悔!我想这便是彭雪枫将军带给后人的人格魅力吧。
只有来到这里你才会深刻的体会到那些曾经多么鲜活的生命。为了心中美好的信念,为了后人能过上幸福安稳的生活,宁愿抛头颅洒热血,那份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风骨,世世代代令我们敬仰,催我们奋进!引我们向前!
第四章烈士英名在
从解说员一步一趋的解说中,我们知道了面前这块石碑上,方正正正刻着当年西进时英勇牺牲的,三百一十名烈士的英名。以及他们当年的职务年龄家乡来自哪里?牺牲在哪里?
据说这三百多名官兵牺牲时,他们最大的三十四岁,最小的才十六岁!十六七岁十七八岁……花季雨季的年龄啊!
如果不是日寇的铁蹄践踏,家园破碎,你们或许正坐在安静的教室里读书呢。多么好的年华。是谁让你们在最好的年华里,毅然决然抗起枪,走向战火纷飞的战场,和敌人厮杀,抢夺自己的家园。是历史必然的使命。是谁让你们鲜血染红了中原大地,大江南北……是气壮山河的气魄。是谁血沃中原肥沃了这片土地?是你们这些叱咤风云保卫疆场的中华好儿郎!
第五章节血洒疆场
在那灾难不断的旧中国,我们的国家是不国的。在一块石碑上,解说员指着一个口子旁的国字给我们看。她语调凝重低沉哀怨。她说:在我们写国家的国字的时候,可以想像一下。它是被幅员辽阔的大大的国家所保护着的,我们的人民才得以安居乐业。
在我们古时候祖先意识里的国字,而不是被抛在外面的。可是,在一九四五年的旧中国,每一家每一户的那口锅,都是被扔在外面的,民以食为天,国才以安居乐业。口在外寓意着那时的人们饥寒交迫抛家离子家园失散……
第六章节那一兜大白馒头
听着解说员的叙述,我的泪眼早已模糊了视线。几次用帽沿压低再压低。唯恐别人看到我满脸凌乱的泪痕!特别是她讲到一位,今年陵园里来了一位,头发斑白步履蹒跚的,九十一岁的老红军的时候。我哽咽的喉咙几乎要大放悲声。是啊!那位老人不远千里万里从自己的家里,带来一大兜大白的馒头。是来告慰他曾经一起战斗过的小战友的。老人在陵园墓碑前,望着曾经多么鲜活而今多么沉默的战友,久久地久久地不说话。就那样站着。突然他说:现在别说这一兜馒头,就是几百个馒头也算不了什么。但是在我们那个时候,能吃上一个馒头却是最大的奢侈。我不能忘啊,到现在都不能忘。
我还清清楚楚地记得,我的一位小战友,在牺牲以前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我多想多想,吃上一个馒头再去打这一仗啊!可是小战友没有等到战争结束这一天就牺牲了……
老人说这几十年里,我一直念念不忘的就是我的战友们。战争没有让我牺牲,癌症没有让我死,他说这是上苍眷顾让我替我的战友们好好的活着。
这几十年里由于国家由于家庭,我没有来。可是他说这几十年里我多么想来看看我的政委看看我的团长,看看我的战友……在家里只要癌症一出手术室的门,我就会紧紧拉着我的家人手会问:我还能不能去辉山?我还能不能在有生之年去看看我的战友们!
据说老人在陵园内整整站了两天都不肯离去,随从来的人不忍心说:回去吧老参谋长我们明年再来!他说我来了就让我多陪陪我的战友吧!多站一会也是好的……
原来这位老人就是原三十一团的战士后来二十一师参谋长叫朱同翔。
第七章节红色记忆丹心一片
话说硝烟还在弥漫,新中国还未来临。军民团结一条心,硬是在资源资金匮乏的境遇下,挖石打磨垒砌齐心协力把烈士的遗体妥妥地安放好。那依山傍水革命老区灰山陵园,是从四五年初春到四五年年底,紧锣慢鼓历经半年,终于建成的。红色灰山烈士陵园,从此更名为辉山!意即不忘曾经光辉的历程。
据说当年选址辉山是因为有一条河叫凤凰河。汩汩流过辉山脚下。与辉山不远处的龙山交相呼应。意即背山依水,龙凤呈祥。好让烈士的英魂在此好好安息。
清风暖阳,田野泥土香。
你看步步高,正盛情开放涡河那岸辉山美丽小村庄——你们鲜血曾经染红的地方,我们今日路过的地方。岁月悠扬玉米高粱比肩长。你看满眼的格桑花灿烂浓放,正依风而舞——你们曾经用生命之躯覆盖的地方。老农用心耕作的地方。那些花儿朵朵多像阳光的笑脸,多像当年你们年轻俊俏的模样!
第八章节彼岸花开
一条大河绕城而过,两岸肥沃的土地生生不息。革命老区辉山就隔在了涡河水的那岸。每到秋风初起时,就有一种叫彼岸花的花,准时开放在农历七月十五前后的。而我也是在去辉山烈士陵园回来后的第二天清晨,动笔够思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才第一次知道世间竟有一种,叫彼岸花的花。听名字都如此美丽!而且它就开在涡河这岸,滨河公园内的大树旁。这对半生爱花种花的我。惊喜又惊奇!
而我也只是有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