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有什么好偏方 http://pf.39.net/bdfyy/zjft/160311/4785537.html
地域性、时代性、独特性
发刊词营口作协主席翟营文
《营口作家》 三,诗意凄美但不凄凉,美化也净化人的情感。
诗歌第三部分的内涵意韵仍然在诗人想象的故事情节中蔓延。诗人写到孩子们都走了,连上火再劳累过度的母亲终于病倒了,病得非常严重。但为了不影响孩子们的工作,母亲一直咬牙忍着。诗句“病痛能忍就忍终把月亮咬出了牙痕”;像一道灵光或闪电,一下子撕开读者麻木的神经。漆黑的夜里陪在生病的母亲身边的只有一弯勾月。而这月牙儿就仿佛是母亲疼痛难忍时用牙齿硬生生把圆月咬成了那样似的。诗人想象丰富奇妙,用词新鲜大胆,又有如瀑布落崖。诗行里母亲坚韧的性格和不想给儿女添麻烦的决心,一下子就赤裸裸呈现出来。这也是人性中另一种母爱的表现。读后让人觉得当时的情形历历在目,感同身受。接着画面一转,“我愿化身白云包扎她的伤口/愿带走一颗树里飘摇的大风/就像小时候她为我拔下脚掌上扎的一根刺”;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乌鸦尚有反哺之情,羔羊有跪乳之恩,何况人乎。写到这一句时,我想诗人的心里一定是充满了愧疚、虔诚祝福和思念的。那一刻他愿倾尽自己在这世间的所有,去为生病的母亲止痛疗伤,就如同当年母亲精心养育自己一样。此部分诗歌生活气息浓厚,读来能够引发共情与共鸣。
四,情感和思想向内凝聚,向外延伸,形成一种洞穿心灵的力量。
诗歌的第四部分诗人为读者隐述了一个催人泪下的老家望儿山的传说。传说很久以前,海边有一对贫苦的母子相依为命,母亲为供儿子读书,白天下地耕种,晚上纺纱织布,苦熬了十几年,可当母亲送儿子赶考后,却再也未见儿子归来。担忧思切的母亲每天都站在岸边不远的高山上,远望烟波浩渺的大海执着等待。最终年迈的母亲化成了一尊圣母石像,在不断交替而来的风霜雪雨中永远地凝望着远方。这一部分诗歌,诗人把站在满天飞雪的小路尽头,痴望自己身影远去的母亲,和如今已人到中年的自己送儿子离家读书的情景,与那高山上永远伫立望儿归的圣母像相融合,再现了难舍又必须放手的感人至深的送别场景。同时借此传说和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赞美一个心中有理想、充满智慧的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这部分诗歌情景交融,诗意柔美但不柔弱,让人牵肠挂肚。
五,诗人具备敏锐的“点”与“角”的洞察能力,语言表达自由,平易鲜活。
诗歌的第五部分诗人重返记忆,再次凝结出诗情:“母亲一天天在地里忙碌/田垄悄悄爬上她的脸”;仅这两句诗,诗人就向读者展示出一位长年与泥土打交道的勤劳朴素又逐渐衰老的母亲形象。而“她围着锅台转锅碗瓢盆是她的太阳月亮”,则又让读者看到了操劳持家的母亲性格里乐观豁达的一面。诗歌如水般温情,写不尽的善美与感恩。
六,从生活底层联想到生活之外另一个维度空间的牵引与召唤。
诗歌的第六部分前四句诗“母亲矮小/带月带梅的名字好美/但已经不重要了/你有一个小草般伟大的名字——母亲”;这与前面的诗意相比又有了明显的不同。之前五部分中的母亲都是用不同的意象为细节去勾勒描绘一位母亲的各种形象,而这一段诗人则把诗歌的意境扩大。从具象抽出放之于整个人类。把此组诗中的诗意内涵和境界逐渐向巅峰推进。而这一部分最后一句“草叶像分针秒针时时刻刻在我的身体里走动”;则阐释了母亲所有勤劳、善良、坚韧、大智慧……的美德都遗传了下来,它们像血液一样,时刻在身体里不停地流转。这里诗人笔下的“我”,我想已经不单单是指作者本人,而是天下千千万万个儿女了。诗人以点代面,细微之处表现出语言的强度和情感的丰富性。
七,用灵感和想象力不断篡改语言组合,并碰撞出情感后生成新的艺术的唯美。
此首诗歌的第七部分是两小段,上一小段诗人把无形的月光形容成有形的“一池水荡漾”和“撒满了一地白霜”。比喻大胆、形象又贴切,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神话般的浪漫场景和柔婉的氛围。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它伴随着神话世界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的原始文化信息。在这一部分的第二小段里诗人更是把月亮的寓意表现得更加深刻。这一小段中诗人把天上的明月巧妙地写成一个连串时空和情感的通道,“我看月亮这面/母亲看月亮那面”。诗人在“看月亮”这一深情的情节描写中,完成了一次精神层面的还乡之旅。而“我把它当成硬币/天天揣在身上”这一句诗则拥有了更强大的创造力。诗人又把月亮别出心裁地想象成一个由亲情和母爱组合而成的无坚不摧的盾牌——“一枚可以时刻揣在身上的硬币”,时刻守护着天下游子心中浪迹天涯的那份惶然,并为其抵挡人间无处不在的风雨。一个“揣”字则给人以更深刻的命运感和疼痛感。这第七部分诗歌诗人把月亮与亲情母爱紧紧联系在一起,更好地抒发了繁复的深厚的生命情感和审美情感。
八,从常态(具体生活的限度)延续引入到非常态(神性),从而上升为更高远的境界。
诗歌的第八部分是整首诗的升华部分,扩充了一首诗的承载。开头两句:“文字像苦艾醒着,看透万家灯火/三千丈白发,洗净这天下洁白”;这里诗人以自己愈加纯熟的诗意和笔触跳出生活本质的限度,站在了更高的神的世界。把一位只存在于人类精神世界里,化身为宇宙的人类之母——女娲,俯视众生无处不在的目光,比喻成高挂在千家万户门楣上的那把苦艾,时刻慈爱地看着人间的悲欢离合。当她看到人间的不平,内心悲悯担忧时,天空就会落下能够滋润万物的泪雨,这连接天地的倾盆大雨犹如她从天空直垂而下的“三千丈白发”,其中充满了慈悲与仁爱,可以包容和洗净人世间每一分罪恶与污秽。“三千丈白发洗净天下洁白”,这句诗超越了我们常规的表达,带来了语言陌生感的惊奇效果。而”豆藤越爬越高,根须扎疼大地”则以豆藤来拟喻那些重获新生的世人——她的儿女们,就像一株株刚刚苏醒的豆苗,一天一天茁壮成长起来。见证了孩子的成长过程无疑是天下所有母亲最幸福最欣慰的事。结尾句“一首献给母亲的诗决不雕饰/就让她通俗率性,绿了又黄漫天涯”;则让我深深体会到:亲情在生活当中,是唯一可以陪伴我们一生,永远长存的一种情感。而母亲对子女的爱,更是无私、伟大的像“春风吹又生”的小草,同时间一样永恒。诗人要把从他灵魂深处用血泪凝结而成的,赞美弘扬伟大母爱的诗歌以及自己虔诚的祝福,一并献给自己的母亲及天下所有平凡而伟大的母亲,这部分诗歌诗意饱满热烈,激越奔放,如江河决堤而下,一泻千里。
“母爱”这个主题早已被众多诗人写熟了,而诗人王爱民的《母亲喊鸡鸭鹅狗像喊着我的小名》一诗中,他善于在惯常的生活事物里发现新的闪光点,并锤炼成一串串优美的诗句。通过他笔下随处可见的生活片段和细节,可以证明他是:诗意在生活里,同时生活也在诗歌中。而亲情和母爱就是他的诗意生活和诗歌的根源。他只要一想到母亲,就会想到养育自己的那片辽阔的土地,生命就有了根源,灵魂就有了立足栖息的地方,诗歌便有了血肉、筋骨、情怀和方向。
诗人王爱民对语言有着超乎寻常的敏感和把控能力,无需刻意追求,好句子就会像有魔法一样,从笔下源源不断地流出来。记得诗人王爱民曾说:写诗就是一种修行。在修行中慢慢创造出一个有情的意义世界。如他所说,在他写就的其它众多的诗歌里,诗人一直在运用自己独特的诗歌语言,把多种意象,融情于普通繁复的生活、祖国广袤的山川大地,营造出一个又一个非凡的诗歌境界,进而唤醒己心,再以己心唤醒他心。
青年作家?白旭?诗五首
骆根兴老师在创作一幅画
没有人告诉我蓝色是什么
浪曾经来过
你看远处的天空在天空之远
她仰起微笑的面庞与水与潮与一切相拥
阳光多么热烈
回家的英雄走进城堡
那些温暖的色调
是故事里的那盏明灯
你应该适当保持沉默
海鸟在讨论曾经的漂泊
嘘!一支贝壳和鹅卵石的队伍
正准备出发
一二一
九月二日是新生报道的日子
九月二日晴有时有云梧桐树叶闪着光泽名字叫做明亮的兄弟姐妹从四面八方涌来旅程分为一段又一段比如我要去长春就要经过沈阳还有四平、郭家店列车总要停上一段有人在昌图下车也有人在范家屯上车公主岭之后才到长春而我现在在哈尔滨也许会到牡丹江或者齐齐哈尔或者大屯、三家子谁知道去哪儿九月二日是新生报道的日子当年不舍得坐卧铺回家的父亲快退休了天还是那么蓝风还是那么凉一年又一年只有秋天是不变的主题
望着蓝天我总是无话可说
今天,天很蓝今天,蓝不是一个动词也不是一个形容词蓝是一个情人的名字今天,天怎么就蓝了蓝的没有一丝内容蓝的让世间还原本真太阳之上残忍永恒有时候望着蓝天和望着大海是一样的我总是无话可说那些痛苦或者幸福一并忘却
关于武侠人物出场的一种方式
初冬,大雪已过。东北某地的某个早晨雨不合时宜灰色的路灰色的人灰色的天空和江湖这些雨真是的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也要来到这个世上十字路口红绿灯蓝色的车是polo打着双闪宛在水中央雾失楼台世界变成一个盒子自行车倒在地上车轮转向天空
因为一场雨我上班迟到了四分钟早上一出门天空就下起了雨
显然已经下了多时
三天后就是乙未年的清明
那个唐朝的诗人真是天气预报员啊
雨果然落在了辽南
落在了俺们村子落在了
俺家到单位的路上
早高峰汽车像一颗颗子
弹蛮不讲理在枪林弹雨中
我的雨伞是一朵小花
革命路上许多种小花正勇往直前
其实一路上我都在关心这场雨的身世
它是否为了某种约定
穿越千年而来
其实我还在想中午是否要喝点什么呢
因为一场雨我迟到了四分钟
我不怪雨不怪天气不怪拥堵的路
我也不怪自己
我在办公室里想想远方的朋友
或者干脆什么都不想
一株绿萝啥时候
爬到了格子间的围挡上
白旭,年生,鲅鱼圈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新锐作家?刚裕城?小小说二题
早市的海鲜
周末,小李两口子打算去早市淘点便宜的海鲜。
两个人刚到早市不久,就遇到一对老夫妻,面前的筐里仅剩两堆飞蟹。看见他俩走过来。大姨先开了口:“小伙儿,本海的飞蟹来点不,还活着呢,你要是都要了,给你俩便宜点。”说话间,使劲晃了几下筐,有几只飞蟹瞬间就活跃起来,不停地蹬着腿,就好像在告诉小李,大姨说的没错。
小李装作很有经验的样子,按了几下蟹脐的位置。媳妇儿冲着他点了点头,小李赶忙问:“大姨,多钱一斤?”旁边的大爷急匆匆地回答道:“10块一斤,马上下市了,就这点了赔钱卖。”
“可是要不了这么多。”
说话间一半的蟹子就进了塑料袋子里,“刚好20元。那个框里还有点比这个好的,要不你都称着吧。”大娘指着旁边的筐有点恳求地语气说道。一位年轻的女孩刚好听见她们的对话,一下就把旁边的筐拽住,生怕他俩一起都称着,“这些我要了,您称称看多少钱!”
这时候大爷又了开口,“这个筐里正常15一斤,你们都包了12一斤,我这车胎扎了着急回家,要不哪能这么便宜。”小李和媳妇儿脑子一热,瞬间觉得自己占了便宜,赶紧包下另一堆海鲜。
小李的媳妇反应过来问了一句,“大爷,这两堆有啥区别,看着也差不多啊!”
大爷急匆匆地丢了一句:“这个大一点。”小李和爱人默契地相视一笑。
俩人继续在市场里逛着,小李突然发现,刚才卖海鲜的老两口,面前又多了一小筐海鲜,周围蹲着几个人在那挑拣着。小李朝着大爷喊了一句,:“大爷,来二斤蟹子!”
大爷抬头看了一眼小李手里提着的袋子,小声嘀咕一句,“没了,我们要回家了。”
小李,突然感觉手里的袋子越来越轻。
小李两口子横了声走了,老汉也直起腰对身边的人一个母亲说:“你看把孩子冻的,海鲜也帮你们卖完了,我和老伴儿还得去补胎,就不能捎你们回家了。”说着,老两口推着车消失在早市的人群中。
回到家里,媳妇儿问小李:“我们是不是被骗了?”小李两手一摊:“估计是呗,这老爷子演技真好!”
不一会蟹子就熟了,小李扒开几个都是满盖的肥,红彤彤的蟹盖像极了小李涨红的脸。小李一边吃,一边对媳妇儿说:“下个周末,不知道还能不能买到大爷的海鲜”。
兔肉
老高还有两年就要退休了,熟悉的人喊他“高局”。
几年前,高局请老部下小刘吃过一次兔肉锅,小刘一直记在心里:高局喜欢吃兔肉。
周末,高局来参加县区举办的文艺活动,组织者刚好就是小刘。
参加活动的另外几位同志不会开车,高局临时充当“司机”的角色。
得知老领导来参加活动,中午小刘特意安排当地兔肉锅来招待高局。
小刘刚参加工作那会,比高局的孩子大不了几岁,高局看他是个好苗子,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格外照顾这个小伙子。有一次,省里举办系统内部职工运动会,高局给小刘报了他擅长的羽毛球,希望给他一个在系统内露脸机会。可是当时局里有个比较重要的报告要写,高局第一时间就打消小刘的顾虑:“小刘,安心比赛,报告的事儿不用你操心,我帮你解决。”平日里高局工作特别忙,有时候会加班到夜里。小刘心疼领导,所以决定找个理由,放弃参赛的机会专心工作。
第二天,他一瘸一拐的来到单位。高局关切地询问小高情况,同时也发现了端倪。脸一下子就沉了下来:“如果有伤,那就直接回家休息,啥时候好了再来。如果没事,赶紧老老实实地去省里参加比赛。”
小刘脸一下子就红了,那次比赛小刘拿了第一名。也是通过那次比赛,领导们认识了这个优秀的小伙子。
就这样,小刘从一名普通的办公室科员,慢慢地成为单位骨干力量。工作之余,小刘也会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向领导请教。小刘和爱人结婚前,房子装修成了棘手的问题。高局说当初他选择让儿子和儿媳自己去装修房子。装修的过程,也是考验小夫妻的时候。装修会面临很多的矛盾,还会看出两个孩子会不会过日子。如果俩人能把这些处理好了,那么俩人就很合适。
小刘信高局的,就自己和女朋友一起装修房子,果然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俩人都能协调解决,反而加深了彼此间的感情。
这次老领导临时到访,可乐坏了小刘,他想好好报答下高局:“高局,记得您特别爱吃兔肉。”
高局打趣道:“你小子啊,今天我就给你讲讲为啥爱吃兔肉。”
原来当年高局家里特别困难,全家吃一顿肉都是奢侈的事儿。父亲好不容易上山逮了一只兔子,全家改善生活。可是不久之后,父亲就因病去世了,那年他刚刚12岁。
其实高局没有告诉小刘,那次请小刘吃兔肉,是父亲去世后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吃兔肉,就像当年,他和父亲一起吃兔肉一样。
刚裕城,85年生人,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营口作家协会理事,盖州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期待“用文字记录生活”,作品曾在《辽河》《诗潮》《海燕》《鸭绿江》等国内期刊,《营口日报》《学习强国》辽宁平台,《辽宁作家网》等报纸和网络平台发表。现就医院。
小说天地短篇小说?小院虬树作者:鸿利
深夜,天空飘着云,月亮时而被遮盖,时而露出。在离河口市不远处的小塘村,此时一片寂静,村里人大多入睡。而林虬树却难以入眠,他悄悄地下地,没惊动睡着的妻子桂荣,从西屋出来,经外间,又从东屋门玻璃上看了看熟睡的老妈,这才轻轻地推开外门来到院子里。
虬树坐在院中那掉了漆的木凳上,从手握的烟盒里拽出一根烟,用打火机点上,吸吐着烟雾,眼前那小碗粗细、房顶高的小虬树瞬间被青烟笼罩,缓慢飘散。
虬树吸着烟,想着心思。连日来,县纪检委找虬树谈话,还要查账;公司副经理老段背后耍阴招,把本应到手的工程给了他亲戚;目前开发公司资金缺口,银行贷款也是举步维艰,这些事搞得虬树焦头烂额。
正当他苦思冥想的时候,虬树妈不知何时站在他身后,手搭在他的肩上,轻声道:“儿啊,遇到难事了吧?”
见是老妈,虬树忙起身,让老妈坐下,自己蹲在老妈身边,边给老妈捶腿边说:“妈,您老怎么起来了?儿没事,出来看看夜色。”虬树怕老妈担心,说是出来看夜景的。
知儿莫如母,借着月光看到木凳腿下残留的多根烟蒂,虬树妈明白是儿子遇到难办的事情了,想了想,她指着小院的小虬树说:“儿呀,你记得咱老家院里的大虬树吗?记得那次你辍学老妈在大虬树下实行家法的事吗?”
听到老妈的问话,虬树“嗯”地应了一声,自己的思绪便回到了老家的那些旧事上……
虬树老家在锦川市墨山县土城子村,五间瓦房在村里算是不错的人家了。院子里有棵大虬树,据母亲讲,这棵大虬树是虬树爷爷种下的,已经四、五十年了,有小菜板那么粗细、三个小平房落起来那么高,树枝屈曲盘旋,枝繁叶茂,在村里独一无二的。母亲常在大虬树下给儿子讲故事。母亲出自书香门第,是位知书达理的女人,嫁给父亲后,担起相夫教子的责任,教育儿女,要端正做人,学虬树精神,坚韧刚强,盘旋向上。母亲的教悔在虬树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他理解了老妈给姐姐虬枝和他起名字的用意了。
“妈,儿明白您的意思,放心,我能解决。”虬树知道,每当遇到困难,老妈就讲大虬树,教导他做人的道理,让他养成刚强、低调,忍让、谦和的品质。
其实,虬树的确很低调,常年穿一套蓝色运动服,无论遇到人和事,他都保持平和心态,哪怕有人恶语中伤,他都忍让,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虬树妈看着儿子,“我儿懂事,做得很不错,唯独书念的少,都是因你爸去世早,耽误了你的学业,咳!”她说完,打着咳声,觉得对不住儿子。
提起这事,虬树又想起了爸爸临终遗言和自己辍学的事情……
虬树的爸爸叫林榕茂,是村小学教师,在那个年代,因说错一句话被打成右派,接受管制。白天在农场干活,晚上被拉去批斗,身体和精神受到了严重的摧残。一天,虬树正在上课,姐姐就来通知他爸爸病危的消息,后姐俩随妈妈去了农场。爸爸在弥留之际,向妈妈交代了后事,又拉过虬树的小手,有气无力地说出了临终遗言,“孩——孩子,你,你是我们林家的男人,要,要坚强,好好学习,将,将来成为男子汉,挑,挑起,咱,咱们老林家的这杆大,大旗。”小虬树已泪流满面,不住地点着头。就这样,全家人在悲痛中看到虬树爸咽了最后一口气。虬树爸死后,虬树妈按丈夫的遗愿,把他安葬在村西头的丘陵岗上,因为那里能看到自家院里那棵大虬树,来宽慰他那不舍的亲情……
爸爸的离世,让年仅十六岁的虬树瞬间长大了,看到老妈一夜之间变得苍老,看到要回娘家的姐姐依依不舍的表情,虬树决定辍学,挣钱养家。为这事,虬树还遭到老妈一顿家法,屁股上挨了二十多下竹板……
正当娘俩沉浸往事中的时候,月亮露出明亮的脸。
“还好,跟你二叔学了木匠手艺,才有了闯荡的本钱。”虬树妈看着出息的儿子道,心里很宽慰。
学徒时,二叔常带着徒弟们去村里干活,还能挣点工分。当时,师傅一天挣二十个工分,徒弟挣十个工分。村长“韩老嫌”只给虬树五个工分。年终村里工分兑现,一个工分兑换八毛五分钱。这样虬树一天能挣四块两毛五,也算有了收入,加上姐姐每月寄的生活费,生活还算维持,在虬树心里特别感谢二叔。
不过,虬树也有记恨的人,那人是村长“韩老嫌”。虬树清楚地记得,在爸爸刚被打成右派不久,“韩老嫌”就带着民兵来抄家。那天,他们闯入虬树家,一阵翻箱倒柜之后,没有找到值钱的东西,却把爸爸留下的图书洗劫一空,临走时,他还让人拿起斧子来砍树,因大虬树太粗,他们实在累得砍不动了才罢手,大虬树根部被砍出一个大豁口。不过,大虬树没枯死,存活下来,而那个豁口就成为印记了。
此外,“韩老嫌”一身嫌骨头,见到村妇,眼睛就盯人胸部,看得那些村妇捂胸逃遁。他晚上爱蹲墙根,专听姑娘或寡妇家里的动静。有时,他借了解民情遛进人家,跟人打情骂俏,有时还动手调戏,碰到软弱可欺的就连扯带拽吃了窝边草,那些被他搔扰或糟蹋过的女人不敢报官,怕给她们小鞋穿。不过,“韩老嫌”绰号在村里是传开了。
更让虬树气愤的是“韩老嫌”在村部猥亵了姐姐虬枝。那是姐姐远嫁之前告诉虬树的。当时虬枝中学毕业后下生产队干活,没想到,这个“韩老嫌”早就对虬枝的容貌垂涎三尺。一天,他以给虬枝加工分的理由骗她去了队部,然后关上门就对其进行猥亵,在撕下虬枝内衣的时候,被敲门声惊吓,这才停止他的不轨行为。这事虬枝没跟妈说,只告诉了虬树,为这事虬枝才不舍地远嫁他乡。
想到这儿,虬树对老妈说:“多亏我姐把咱娘俩户口转到河口市这边,我才有了这样的机会。”
“是啊,你姐也不容易,妈总以为她远嫁他乡,不管咱娘俩了,现在看来妈错怪她了。”虬树妈自言自语。“不过,”虬树妈又话头一转,“还是我儿能耐,懂得抓住机会。”老人总是重男轻女,闺女再好也不赶儿子。
其实虬枝特别懂事,在她七岁时,年近四十岁的妈妈生了弟弟。虬枝经常帮着妈照看弟弟,莲花湖畔就是他们童年的好去处。他们常来湖边看荷花,采莲藕,戏水、玩耍。姐姐还念妈妈教她的童谣给小虬树听:莲花美,莲花香,水煮菱角香够呛,鱼儿游,船荡漾,恰似江南好水乡。那童谣,虬树后来也学会了,他们欢笑着,玩耍着,千亩莲花湖留下他们的太多的童趣……
“还是我儿能干!在城里卖冰棍儿那会,我儿多受累啊!”虬树妈那种心酸的表情深情地看着儿子。
唠起卖冰棍儿的事,虬树觉得虽然累点,那却是他赚的第一桶金。
(未完待续)
小小说?防护服里的生日作者:李嗣泽
张亮摘下面罩,脱去防护服,抓起柜子里的矿泉水,一咕噜喝见底,然后,泡上一桶方便面。
他打开手机,没看到
瘦冬陈裕
深秋的步履蹒跚,树木枝叶落尽,冬天的面貌渐渐清晰起来,它的身姿愈来愈饱满。在许多人眼里冬天给人繁华已逝的萧寂之感,我却认为它有着瘦体的骨感之美。褪去红花绿叶的锦饰华服,大自然丰腴的躯体尽瘦,原始的纯真毕显。“质本洁来还洁去”,冬天的一场寒冷催生出世间万物的本真。山林肃穆,鸟藏无影,空旷得发虚。披山的植被收敛笑意,与山的底色浑然一体。山间小溪欢歌不再,好像生命的气息内聚。水瘦山寒的惯用词语,在这里更有用武之地。高山仰止,平原依是。一个“瘦”字尽显骨骼精奇。稻田的土地失去水分的滋养,车印与脚印的恣意深陷,乱了鬓发,缩了脸颊,大地之美以另一种姿态呈现。原来充盈的河水,抽丝剥茧般减肥,失去了河水的丰润,只余河床瘦弱的骨架支撑起稻田纵横的线条,也是一种黑白色调的别样秀丽。最喜徒留枝干的街树,丫条毕放,以裸露之态、骨感之形、安静之势在冬天的韵律中,绽放本色。它是素描的得意之作,是相机的曝光之选。这让我想起人体美的芳艳,古有燕瘦环肥的称谓,赵飞燕的瘦骨嶙峋,杨玉环的体态丰腴,在大自然里你总能找到与她们类似的形体之美。杨玉环的丰腴在夏秋,夏秋里枝繁叶茂,草木丛盛。夏之夏正值芳华,秋之秋硕果盈累,涨满的大地幸福恬静。而赵飞燕的瘦削却是在冬季,冬之冬减三分滟潋,去四面臃肿,只余质感的精巧,虚与瑟缩的表象迷惑,人间与自然相映成趣,妙不可言。冬天的阳光瘦身成功,上得厅堂,下得桌墙。片片暗影在楼背、街边斑驳成拉长的距离之殇,这个时节的细碎之光,有往日的余温徜徉,有昨季的炙热彷徨,在冬天的瘦弱身材上,情佻、绵长。
冬天的瘦在人间瘦得精致。瓜果梨桃浑圆了身姿,在市场的摊位上被摆成一行行,一串串,以整齐的队列博取购买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