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福建古村龙潭里,因免费教人画画的

书接上文

家乡的就业机会多了,谁还愿意背井离乡挣一样的钱?很多老村民选择回到家乡一起创业,现在村里的原村民数量已经回升到了多人,空心村足有多位新老村民。年、年的游客数量居然达到了20万人次。

看着只剩断壁残垣的老房子又破茧重生,风韵犹存,美好的气质,恰到好处的商业比重,走在村中,看到它希望的未来,着实欣慰很多。

但是,周围的村民也践行着濯清涟而不妖的古语,不管有多好看的店,耳濡目染,也无法让他们自家开的干净、利落、美观一点……还是那种大杂烩的小作坊。我对这些人的审美真是绝望了。这些店主要分布在外围,而且还建了一些现代建筑,比如方方正正的楼房,不是瓦片屋顶的房子,非常破坏整体景观,这些是我看到的不足和痛心之处。如果村委会能管理一下,比如限制新建筑的风格和材质,限制高度和装饰,检查卫生情况……会比现在更美好吧。

我走遍了村里的每一条小路,进了每一家能进的小店,从正午的阳光走进了满天星斗,因为疫情,今年的游人稀稀疏疏,倒是恼人的福建小咬儿咬了我14口,让我又义务献了一把血。不是蚊子,却胜过最厉害的花蚊子,十分之一秒的接触,就会留下几个月都消不掉的印迹,奇痒无比。

秋天,柿子成熟的季节。还记得小时候住平房,我家西院的邻居家院子里种着一棵神奇的树,一半儿是柿子,一半儿结黑枣。每到秋天,橙黄色的大盖柿挂满枝头,沉甸甸地。每到秋天我就开始吃咯吱咯吱的柿子舌头,从小儿就牙口不好特别适合“老太太嘬瘪子”。有时候是涩的,有时候特别享受,还会把柿子放进冷冻室冻起来,甚至能放到来年夏天,用凉水泡着的过程,这个动词叫“拔”。拔好的柿子外壳一层冰,很多年来我都以为那是柿子脱的壳儿,就像凉瓶子在室温中出的汗,很多年以后才知道不是……

龙潭里有很多柿子树,小河边斜垂着整个一枝条的小柿子,以夯土墙为背景,以绿叶子做陪衬,深蓝色的瓦片在傍晚时分显得格外耀眼。

隔岸,有个年长的画家正在画下这个场面,阴天没有夕阳,因此蓝光的时间更长。

以前到了秋季,村民就会把吃不了的柿子做成柿饼儿,一千斤足矣。后来,随着游客的增多,柿饼儿居然成了抢手货,村民喜出望外,没有想到自家的农货还能有如此销路。如今,整个村子一季的柿饼儿能有3万多斤。

同样的农副产品还有屏南著名的红粬黄酒,龙潭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酿造。在复兴村子之前,因为交通闭塞,即便是最好的酒也只能卖到五六块一斤,平均每户每年只酿一坛。到了年,随着文创产业的到来,游人和新村民的到来,人气和销路都有了,酒也卖得越来越好,价格能翻三四倍,平均户产50倍,个别的大户人家甚至能到几百坛。走俏的农副产品还有笋干儿。

我在村子里流窜,也在寻找晚餐的地点。找到了一家叫朴宿的西餐厅,吃披萨的;在小石桥旁的溪涧吃了冰激凌,看上了那里的环境和性价比,要比我们住的民宿静轩对面的檀舍高得多,决定把晚餐地点定在那里。

村里的大广场上一圈儿摊位,那是前阵子结束的手作市集遗留的,可惜我没赶上;有些房舍内部还在整修;傍晚时分一对夫妻带着孩子在小河边捕鱼;有个姑娘在河边弹着吉他……这是丽江20年前的模样吗。

我走进了这家叫随喜的咖啡馆,也可以说叫书店或者茶室,风格、布置、建筑制式、景观……在龙潭里村是出类拔萃的,无出其右。我探着头不好意思地看看,很想进去拍个照片,一位普通话很好的男士特别大方地告诉我可以进来,随便看。看样子是老板吧,我也很感动于这样的敞开怀抱。

两层的小楼坐落在小河边,精致的小桌椅还铺了餐旗,朴实不失优雅,窗边安静恬淡,楼下的空地是随喜自有的露天小花园,一派田园风光。一辆儿时常见的大二八车成了现在的稀罕物。

就在我逡巡转转的工夫,它被刷成了白色。我成了最后一个看到它前世的游人。

半年过去了,我开始着手这篇游记,开始查询龙潭里的资料,得知随喜的故事,也对那天大方请陌生游客肆意浏览的男士肃然起敬——曾伟,来自江西的“新村民”,开了村里最早入驻的文创店。

年,他第一次来到龙潭里,第一眼就爱上了这儿,同年12月,在距离村口不远处租下了这栋有多年历史平方米的老房子,花了20万元改造成了“随喜书屋”,免费提供空间和书籍,让文化细水长流,润物无声。“随喜书屋”随后就成了村儿里的公共图书馆,村民闲来无事时就来看看书。

由于自己还喜欢画画、古器物和茶,所以书屋里就出现了茶道、字画、生活区及后花园。这个文化交流的复合空间,从开业至今已经接待了五万多人。

就在随喜的对面,一个大院子大宅,那是沈明辉的画展,作者是一位只有1.16米高的侏儒症患者,据说曾经在商场扮演小丑、摆地摊为生,跟随林正碌老师不到两年,就在双溪拥有了自己的画室。现在,他不仅能以卖画为生,专业艺术机构为他办了个展,他的作品还入选了年法国里昂双年展。

我去的时候,他正拿着手机直播,用心讲解着自己的作品。

龙潭里水尾有清光绪年间重建的回村桥,是屏南县建设完工年代最晚的一座石拱木屋廊桥,被称为“末代廊桥”;龙潭村是目前四平戏唯一留存的地方,每年农历六月初一,为纪念惠泽龙得道升天,四平戏要演三天三夜……

我和朋友就着龙潭里的夜色,在溪涧吃了一顿满意的小饭,回味着这短短的旅行,有失望有希望,看到的更多是欣慰和感动。感动于程美信老师和林正碌老师的公益组织和抢救效果,欣慰在良性循环的抢救模式。

厦地、前汾溪村、龙潭里村只是屏南古村落的一个缩影,也是屏南多个趋于空心化的老村子未来的模样吧。

龙潭里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anhuae.com/bhtx/124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