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
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
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昨日秋分(9月22),昼夜等长,地起凉意。今早出门,看见小路两旁仍不知秋韵的青翠灌木,我不由得想起了一类当季盛放的草花……
传说,当你和故人永远道别时,在道别的路上会开满一种凄艳猩红的花,名为“彼岸花”。
彼岸花之“彼岸”,是指日本的“彼岸节”,持续7天,中间有一天是春分或秋分。与中国的清明节和中元节有些相似,在“彼岸”期间,人们会去墓地祭拜祖先并为他们的亡灵祈祷。
因为这种草花常生于墓地周围,且在秋分开放,彼岸节扫墓的人看到了,便称其为“彼岸花”。
该花有个古怪的习性:夏季,地下营养器官鳞茎发芽,直接伸长花葶破土而出,挺立于地面,高约30厘米,茎端顶着一簇艳红奇丽的花序,不见一片绿叶。到了秋季,花葶所在之处才冒出狭长的叶片,但此时花已谢,唯见残瓣散落周遭。
《酉阳杂俎》曰:金灯之花与叶不相见,人恶种之,谓之无义草。
“彼岸花”一名,也有“彼岸之人——坟墓这头和那头的人不相见”之意吧。
因此,中国人和日本人都不太待见这种花,视其作“不祥之物”,认为该花是生于地狱,在黄泉路上指引死者进入轮回之道的。日本民众还喜欢在葬礼上使用这种凄艳的花。
其实,彼岸花是石蒜科石蒜属Lycorisradiata的日文俗称,到了中国,这个俗称就变作“石蒜”了,因该花形似蜘蛛或手爪,故又得名“蜘蛛花”“蟑螂花”“龙爪花”等等,讲英语的外国人甚至叫做corpseflowers(尸花)。
听起来,古人和以前的老百姓对石蒜的印象确实不怎么好,尽是一些难登大雅之堂的称呼。
可怜的石蒜,因其古怪的生长习性,而被人类强加了诸多诅咒和悲情象征,它要是“地下有知”,会不会以后就不开花了……
不过再怎么难听的名称,都不妨碍石蒜在园艺界的超高人气,因为它实在很漂亮。
如果说红色的石蒜是在溪边翩翩起舞的妖精,那她的同族表亲小韭兰(Zephyranthesrosea)和韭莲(Zephyranthescarinata)就是森林系小清新了。
韭莲(Zephyranthescarinata)
小韭兰(Zephyranthesrosea)
二者同为石蒜科葱莲属多年生球茎花卉,老家都在南美洲。
从名称上可以猜出,韭莲的花朵要比小韭兰大。形态上,两位同属姐妹也有不小差别。
韭莲的花粉白色,六枚花被片向外平展,柱头五浅裂,不易结果。
而小韭兰的花紫红色,六枚花被片较硬挺、不易下垂,柱头裂得更深,容易结果。
另外,“小韭兰”的“小”字可别随便去掉不提,因为“韭兰”是指韭莲来着!
当然,石蒜家族的姑娘不全是这般娇小柔媚的,像文殊兰,
一看便是园艺圈的女汉子。多年生粗壮草本,鳞茎长柱形。叶20~30片,暗绿色,波浪形带状,长可达1米,宽7~12厘米。花茎直立,几与叶等长,茎端有10~24朵小白花聚集长成一簇,特称为“伞形花序”,花序外围有叶子特化而成的膜质总苞片,又名佛焰苞,
这是石蒜家族的辨识标签,很多石蒜科种类,如水仙属、水鬼蕉属、石蒜属等,各自的佛焰苞各具特色。文殊兰属的佛焰苞则呈狭长条带状,开花后萎蔫耷拉着。
与石蒜科多数植物不同,文殊兰的叶四季常青,花色洁白雅致,花叶同期,相互映衬,是兼具观叶、赏花之能的园艺佳丽。其形象,在古人心中和宗教文化里,都比妖冶阴柔的石蒜“正能量”多了。
文殊兰原产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被佛教寺院视作“五树六花”之一而广泛栽植。我国福建、广东、广西和台湾等地亦有其分布踪迹。
据说,“文殊兰”一名源于佛教文殊菩萨,“文殊”为梵语“文殊师利”的简称,有吉祥之意。故该花常在佛教中作供奉之用。
清代吴其濬所著的《植物名实图考》记载这是当时新传入的观赏花卉:
“文兰树,产广东。叶如萱草而阔长,白花似玉簪而小,园亭石畔多栽之。按此草近从洋舶运至本地,亦以秋开。”
文兰树即指文殊兰,该书还记载了其他俗名:白花石蒜、罗裙带、十八学士……
“十八学士”似乎是广东梅县一带的叫法,指其一支花茎上开了十八朵花之多。但有时候,“十八学士”能怒放20多朵花呢!
需要注意的是,石蒜家族的花虽美,却是“蛇蝎美人”,很多种类都身怀各式各样的有毒化合物,如石蒜碱、伪石蒜碱、多花水仙碱、加兰他敏等,主要集中于它们用以营养繁殖的鳞茎上。所以,我们在欣赏石蒜家族风情万种的美女时,务必记住一句话:
只可眼观,切勿口食!
咨询白癜风专家什么原因得白癜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