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乡愁文/诗友
独倚溪桥望水流,莫辞好梦添乡愁。
故人一去三千里,只留离人心上秋。
这是朋友圈里某诗友的作品,整体还算流畅自然,用字没有特别生涩的地方。但这个应不算写清明时节的诗了,因最后一句的“离人心上秋”。
这首诗虽然没啥大问题,但整体的诗质还是比较稀松的。比如首句“独倚溪桥望水流”,很平淡的一句话,桥边望水而已,四个字可以说完的用七个字去说,质感就不强烈了呀。次句的“莫辞好梦添乡愁。”也是属于一句平常的话语,自说自话的那种,非诗词语言,无法在读者脑海里形成印象。
倒是三四句很不错,非常有味道,但是这种味道太熟悉。“故人一去三千里”,古人很多这样类似的句子,而“离人心上秋”更是宋朝吴文英的《唐多令》名句,“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我们写诗词时,不是不可以化用古人句子,而是要重新加工,翻出新的意味为上。像这种前面只加两个字,而意思没有改变的,尽量少用。
七绝清明多少愁文/火云调整
晨过龙溪春水流,一桥红糁落花愁。
伤心昨夜清明雨,吹到故园都已秋。
早起过龙溪,一桥红色落花,感昨夜清明风雨而写七绝,寄托他乡思故乡情怀。
这首是对应上面诗友作品,随手次韵而成,花费时间不过数分钟。但确是结合本人眼前景物与行为,有所感而率性写来。不能说很好,但起码也算不落俗套。以眼前落花,来比故园无人而变成秋,这个应是很少人能想到的思维想法,故可算出新。
首句“晨过龙溪春水流”,依次点明时间地点与景物,虽算不上好句,但也比“独倚溪桥望水流”更具有画面感,何必说“独倚”“望”,不说也知道在望。画面自然呈现即可。
次句“一桥红糁落花愁”,眼之所及情之所至也。采用人物视觉镜头的进行画面切换手法,鲜明无比。“红糁”是红色散粒状之物。唐韩愈《送无本师归范阳》诗:“始见洛阳春,桃枝缀红糁。”宋苏轼《再次韵答田国博部夫》:“枝上稀疏地下稠,忍看红糁落墙头。”
“落花愁”为三四句做铺垫,第三句的“伤心”才不会变成无根之萍。第四句“吹到故园都已秋”是与第二句“一桥红糁落花愁”进行对比的,我眼前是春意落花无限,但到故园时候,就不是了啊,变成秋了。为什么呢?留读者自己品味。因为我不在故园!这种写法很意味深长,耐品的。
七绝步韵杜牧之清明文/诗友
春雨一场梨雪纷,至亲泉下岂归魂。
冰心玉盏谁怜我,何日相逢那个村。
这首是诗友步韵杜牧《清明》名作的练笔作品,虽然四句意思都写得比较明了,但在细节上尚有可推敲之处。
首句平起,字词不错,组合成的意象也可以,属于比较流畅自然的句子。有春雨、有梨花如雪,纷字把二者组合构成画面。
次句意思可以,但是写法稍微直接了,而且这种主观说教来得太快,不足以承前启后啊。“岂归魂”的组合不够妥帖,主要在于“岂”字放在这里意思不对。估计作者是为了合律才用这个字。
第三句的“冰心玉盏谁怜我”,应该是写亲人不在,我独自在喝闷酒,没人来陪我或可怜我。但这句写得有点大白话,但因为用“冰心玉盏”装饰的文绉绉的,感觉又不是。其实就是表达的手法过于直接,而叙述描写不妥帖,导致意思有点容易让人误解。这句不像诗家语。
尾句“何日相逢那个村”的意思到时很清晰,但“那个村”不是故乡吗?为何是那个村?这写法看来有问题。整首诗的意思是想表示亲人不在,没人陪我,想象是否还能相见。但三四句的写法过于简单与直接了,余味不足啊。
七绝步韵杜牧之清明文/火云调整
春雨一场梨雪纷,飘如冥纸接归魂。
青山不断忘川路,彼岸花开到小村。
虽然调整的差强人意,但相对顺畅自然些,字词组合也比较雅致。其实清明未必是彼岸花开的季节,但是三四句是化用忘川路上,黄泉水两岸有彼岸花的典故,以此引申而表达忘川路不要断,彼岸花要开到故乡小村边,故去的亲人才能认路回来相逢啊。
所以,诗词要怎么写?同一个意思,可以有很多种方法去表达,这个角度不行,就换个角度。只要能熟练驾驭文字,思维活跃,总能找到合适的角度切入,把意思美轮美奂的表达出来。
七绝故地见杜鹃花开文/诗友
人去情销忆尚存,重来所以更伤魂。
当时子规曾啼血,花上于今有旧痕。
这首七绝其实写得很好了,四句都比较均衡,结构手法不错,尾句也有余味。但感觉尾句似有未完之意,不足以回应第二句的“重来所以更伤魂”。为何重见旧痕就更伤魂?读完有无所适从感。三四句或可以考虑采用更为有力的回答前面。
此首不做调整演示,朋友们可以自己揣摩,尝试去写写看。
#诗词#
含蓄与直白,诗词创作哪种风格好?同题七绝演示写作过程,不难学
伤心莫过清明雨,含泪梨花都是诗。七绝演示,如何将想法写成诗?
改诗不可怕,就怕越改越差。清明节写七绝3首,与原作区别有多大
好意象是写出好诗词的关键,该如何掌握?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