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群年轻人告诉你,他们讨论的“海景房”不是房,接、养“娃”指的不是人,你会意外吗?
传统模式下运营的企业时常有一种困惑,看不懂、追不上年轻人的喜好:到底什么才是他们眼中的流行元素?他们需要什么?消费的动机为何?小众产业的潜力又有多大?
营销界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如今对于企业最有挑战的问题是,营销正变得越来越无效,和消费者建立关系越来越难。消费者追求个性化消费,活的精致且细分。因此,品牌单靠知名度已经不能吸引消费者,是不是处于甚至创造着流行文化,才是当下抓住消费者的关键。
是的,流行文化。聚焦时下热门的兴趣圈子,记者找到了三个关键词,它们在百度的检索结果分别是一千八百万、二千二百万和二千万。这些热词是手帐、BJD和汉服。如果你也有相同的疑问,不妨向这些正在创造流行的圈子取取经。
万物皆手帐
纪录当下的生活方式带来新商机
推门入室,本子、胶带、印章、彩笔、贴纸、墨水……层层叠叠、分门别类地挤占在工作室的一张小木桌上,这是一家文具店?如果你问这间工作室的主人。她会丢给你一个玄妙的回答:是,也不是。欢迎来到手帐的广阔天地。
出生于年的刘思含如今还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上大三,却已是杭州一家文创公司的老板。她的公司品牌名叫“木田手帐”。百度百科解释——手帐,指用于记事的本子。在日本,大部分人都会随身带着一个被称为“手帐”的笔记本,用于安排每天的工作。
对刘思含来说,手帐是日常记事的升级版,承载了更多意义,借助丰富多彩的辅助工具让每个手帐人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小确幸”,彰显着独一无二的价值。
刘思含的日常随处可见手账
“我是从初二开始接触手帐这个概念,逛了贴吧后发现有手帐这种有趣的形式,正巧那时候妈妈给了我一本内页有图案的本子,我就以此为基础制作了自己的第一本手帐。”刘思含说。那时候她还没有手帐的“生意经”,只希望通过慢下来手工DIY的方式,缓解学业紧张的压力。
今年2月,刘思含将自己的工作室正式注册为公司,打算离开家乡重庆,在充满机遇的杭州实现手帐梦。“我们目前是兼职形式,除了同寝室的小伙伴,其他成员来自各个城市,共同点是都热爱手帐这种尊重生活、纪录当下的形式。生活需要仪式感。杭州的电商基础、文创氛围,以及政府服务企业的意识都做的不错,我会作为一名大学生创业者留下来。”
刘思含认为,“人人都能做,万物皆可为”是手帐的独特魅力。手帐虽发源于日本,但早已有了本土化趋势。手帐工具的更新迭代快,制作则融入书法、剪纸、篆刻等国风元素,并出现了细分化的特征,比如影视手帐、美食手帐等。“这也是我们接企业讲座、接商单的基础。”
故宫文创的手账本子
“组建团队后月利润稳定在2-3万,对这个成绩我们是满意的,毕竟我们还是学生,而手帐行业正蓬勃发展、潜力无限。”刘思含坦诚,制作手帐没有那么费钱,本身也就没有那么赚。“但‘入坑’之后,许多人会有收藏癖,比如胶带我就囤了两三百卷。还有一些不再复刻的稀有胶带因为价格不菲被称为‘海景房’。我们的主要产品是制作手帐的素材和工具,还包括接广告、接讲座、接定制等部分。所以细分的小众领域也有商机。”
此外,刘思含还表示,手帐爱好者不限年龄但以女性占多数,要优先考虑她们的需求。“我一直认为女性在审美方面是有优势的。”结合手帐的细分趋势,刘思含的公司下一步想推出教育手帐和工作手帐这两类。“准妈妈和家庭主妇有陪伴孩子成长和纪录小美好的愿望,让孩子参与进来还能增进亲子关系,提升孩子各方面的动手能力。”刘思含说。
上半年她带领的团队还有两件大事,一件是参加杭州大学生创业总决赛“我们是唯一一支进到决赛的文创队伍”刘思含骄傲地说,“以及以公司身份参与3月的虫二手帐集市。”
虫二手帐集市一年不定期举办多次,由手帐爱好者们自发组织,是杭州最早的手帐线下集市且规模较大,杭州大厦商场曾做过统计当天增加流量人次。“年轻人消费比较随心,你首先得跟他们玩在一起。”集市召集人之一的虞琼,也是刘思含的好朋友。“集市历经4年,现在已经办到第11场,很多手帐爱好者陪着集市一起成长,彼此都是朋友,手帐收获的是参与和坚持,传递了正能量。”
娃圈二三事
个性审美的生活方式创造新价值
如果在杭州哪个咖啡店,你碰到了一群年轻人带着玩偶,边喝咖啡边交流“养娃”经验,还给自己的娃娃凹造型拍照片。请别惊讶,你只不过碰上了一场娃圈的聚会,他们是小众圈子BJD的“玩家”。BJD即Ball-jointedDoll,统称球形关节玩偶。
说娃圈小众,是因为娃娃需要手工制作,通常价格不菲且门槛较高,但娃圈也有大众的一面,今天爱好者们通过电商,可以买到各种BJD产品,围绕它的细分需求也造就了新的工种,例如人形师、化妆师等。此外,娃娃本身衍生出的配件或服务更不容小觑:娃衣、家具、妆面定制……想想早年芭比风靡全球的那阵收藏热潮,就不难理解当下娃圈的魅力。
“鬼叔”画在松果体外墙上的七日画
在杭州,也有一位BJD大咖——“鬼叔”孙成亮,他曾在馒头山开过一家以人形玩偶为主题的咖啡馆松果体,并凭借独特的创作风格得名“鬼叔”。“大概我做的娃会有点悲悯吧。”孙成亮说。
保持自由创作的同时“鬼叔”也懂经营。来杭创业前,作为国内一家知名BJD品牌鬼契人形的创始人和主要人形师,他的作品远销美国、西班牙、俄罗斯、日本、东南亚各国,其中的限定娃娃爱丽丝系列年就创下了10天售完的纪录,揭示了如BJD一样建立在个性审美基础上的小众行业被低估的商业价值。
“BJD销量不像别的手工艺品那么惊人,但限定系列一套价格动辄上万,因此这个结果在业内算可以的。头几年国外销量甚至比国内要好。”孙成亮说,“这些年我也向市场做过妥协,只是觉得创作追求的始终应该是自我的表达。”在这点上,孙成亮和所有手艺人一样“执拗”。
鬼契人形的娃社设在北京,但娃娃的销售主要依托电商,为寻求突破,孙成亮在年转站杭州。孙成亮表示,杭州的自然环境宜人,文创氛围浓厚,在这里自己可以安心创作,也收获了许多朋友。“搬来杭州的那段时间里我做出了CM的“夏娃”,她的大体量在世界上也属罕有,雕塑过程却最快,初步的模型只用了7天。经手过上百个娃娃,她是我的一个突破,也是我印象最深的。”
“鬼叔”与夏娃
今年五月,杭州的国际动漫节首次开出BJD专区。孙成亮的好友猫鱼儿(圈名)是杭州娃圈聚会的召集人,此次受主办方委托,帮忙联系娃圈的爱好者们参展。
作为80后的资深BJD玩家,她业余运营着多人的qq群,组织杭州的娃聚也有10年左右的时间。对她来说,娃娃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独自旅游、出门与朋友聚会、都少不了娃的陪伴。“经济条件好了,个性化审美的爱好就兴起了,我知道一个初中生接触BJD就是因为父母奖励。”猫鱼儿说。
好友孙成亮自然也收到了邀请,虽然孙成亮近期忙于BJD的影视化项目不一定能到场,但他也为杭州的娃圈发展由衷高兴。“前段时间我把咖啡店关了,保留了松果体的淘宝店铺,另租杭州的一间公寓当作坊,就是希望专注做好这一件事情。就算是小众领域,也可以有未来。”孙成亮说。
国潮正当时
思慕过去的生活方式萌生新机遇
华夏有衣,襟带天地。去年年底,一首弘扬中华文化的歌曲《生僻字》突然流行起来,并引发了大规模的改编潮。网络上有人填了一版汉服的歌词,如果对古代衣冠文化缺少一定的知识储备,在听到一串的“衫袄袍裾、衽袂袖祛、帽巾冠履”时想必会感到些许困惑。
去年热播的央视综艺《国家宝藏》还原古时衣着
年历史造就了汉服体系复杂的形制,也给复兴国风的新浪潮增添了难度,却依然挡不住年轻人对国风复兴的热情。正值杭州三四月,江南春景最宜人。若碰上难得的晴天,到西湖边、南宋御街、太子湾公园走走,你经常能碰见身着汉服的游人三五成群、有说有笑。这一股复古的浪潮也带动着新的商机。
杭州的汉服出游活动
杭州姑娘杜其盛(圈名瑶瑶)和她的大学同学既是志趣相投的汉服爱好者,又是生意上的好搭档。年从浙江工商大学毕业后,瑶瑶便选择了汉服作为创业方向,并在杭州开出了属于自己的汉服实体店其墨家。“我们可以说是杭州这个领域存活最久的实体店家,也许汉服相对小众,但我们现在完全可以靠这个维持生计,家人也蛮支持。”其墨家掌柜瑶瑶说。
瑶瑶掌柜的实体店上新商品图
她的实体店铺开在下沙的大学园区,提供租赁、成衣、妆造等服务,平日里以社团活动的女大学生为主力消费群体,春秋两季的生意尤其好。“本来下雨天没想到客人会这么多,可能天气变暖了,想赏花踏青、品茶游园的人多了。”正说着,就有客户预租了20套汉服用于3月30日至5月12日的西溪花朝节活动。“每年的毕业、开学、返校等节点,都是营业的小高峰。偶尔也有孕期的准妈妈来光顾。”穿梭在层层叠叠的裙裾大袖之间整理、开票,瑶瑶掌柜一边忙着帮客户挑选合适的成衣,一边还不忘热情地与上门的熟客打声招呼。
“你来啦。”“掌柜的你们什么时候再上新啊?”来自浙江传媒学院的大二学生王蕾将汉服作为日常穿着已有四五年,她是其墨家的老客户,几乎每回上新都会过来溜达一圈,而王蕾身边的朋友也因为她开始了解并喜欢上了汉服。“今天过来,我朋友又买了一套元的宋制汉服,她现在比我还着迷。”王蕾说:“因为传统文化转而爱上汉服的人很多,我就挺羡慕古人的生活节奏,从前车马慢,一生爱一人,期待今后能有机会汉婚,也觉得汉二代非常可爱。”
瑶瑶掌柜监督工厂绣花
“我们还有线上的商铺,由我的好搭档墨久离(圈名)掌柜管理。杭州的电商优势突出,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客户市场。”其墨家掌柜瑶瑶表示:“这几年汉服作为一种国潮复兴势力潜能很大,但复兴不是完全的复古,我们会做一些改良,保留过去主要是汉服形制上不改变,而在用料和花纹上改进。”一旁的画手正蘸取纺织颜料给发带添一朵曼珠沙华,听闻瑶瑶的回答,她补充道:“像有些纹样古人不会用,比如时下流行的彼岸花纹样,主题摄影用的多,我们也会跟上。”
“我们从资深爱好者变为店家,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希望它能融入生活,变得更加贴近日常。”在其墨家掌柜瑶瑶看来,汉服,作为一股国潮势力异军突起,当下芳华,已是极美。
记者|马梦妍
摄影|李忠(部分照片由本人提供)
编辑|马梦妍
你点的每一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