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无常”生前是何人?明白他们的身份,你会改变对二人的想法
在中国的几千年历史中,衍生出了许多的神话,而在普遍受认可的死神相关神话体系中黑白无常就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环。
他们是一对儿每每都同时出现,常常被一同提起的神祗,也被称为“鬼差”,他们是沟通阴阳两界之间的神明,在民间还赋予了他们“死亡信使”、打击恶人的其他职责。
在民间形象中,这两位神祗他们手持镰刀与镣铐,专职缉拿鬼魂协助惩恶扬善,一般是阎罗王手下阴差,也有说是城隍或东岳大帝等冥界神明的部将。
他们通常被说成是人将死时勾摄生魂、拘提亡魂的两界来使,遇见黑无常就代表大凶,碰上白无常则是有喜事到。
这两个在民间被口耳相传的无常鬼差究竟是怎样的形象,在神话史中有过哪些版本的变更;他们又有过怎样的故事呢?
无常形象黑白无常在不同的版本中细节都有不同,但是他们也有许多相同的标签供我们作为记忆点。
比如他们总是一黑一白共同出现,白无常吊着长长的舌头,两人都头顶官帽,白无常头顶一见生财;黑无常头顶天下太平。
在中国神话故事中流传着白无常原名谢必安,他总是面带笑意,脸色惨白,民间尊称他一声七爷。
因为传说是吊死在桥洞上,谢必安总是拖着长长的红色舌头脸色惨白,他身穿白色长袍顶戴白色官帽,上书“一见生财”。
黑无常原名范无咎(也有说范无救),他的面相凶悍身材矮小,脸色比白无常黑的多,也是头戴一顶官帽,上书“天下太平”。
据说在人死之后,黑白无常会同时出现接引人前往地府轮回,之所以是同时出现则是因为白无常拘走男人阴魂散去男人阳魄;
死去的女人则正相反,阴魂被黑无常带走,魄则是被白无常散去。
在中国古代看来将死之人看到黑白无常是一件幸事,因为他们来接人归西能保证人在死后不会做孤魂野鬼。
在佛教的宣传中黑白无常的出现意义并不仅仅是带死人魂归地府,能够出动黑白无常来接引的人往往都是有大功德之人,他们生前都做了许多善事。
黑白无常在出现接引这类人的时候身边还会伴随着仙乐与佛音,这个人也会跳出轮回荣登极乐,也算是给人一些在死后的寄托念想。
黑白无常既然有凡间的名字,也就意味着他们在生前必然也做过凡人,凡人也能坐上鬼差之位,其中的因缘说出来后想必会让大家十分改观。
谢必安与范无咎在野史中常常被写成一对兄弟,但事实上两人只是情同手足,因为家中互相交好所以自小相识,结拜为兄弟。
两人之间的深情厚谊让身边的许多人十分赞扬,而两人的死因也是因为太过看重彼此。
相传某日两人相约携手同游,行至福建南台桥下天色阴沉即将下雨,谢必安让范无咎在桥下等他回家取伞。
谢必安走后就下起大雨,水位线一再上涨范无咎身材矮小很快就被雨水淹了半身,可他又不愿意失约于谢必安,竟在桥下被活生生淹死。
等谢必安从家中返回南台桥已经被河水淹没,范无咎早就无处可寻,谢必安看着被河水淹没的南台桥明白了所有。
范无咎既已身死暴雨之中,自觉害了他的谢必安也不想独活,他将自己吊死在了南台桥的桥洞之上。
于是两个结拜兄弟就这样双双死在南台桥上,在后世的诸多书籍或者影视形象之中谢必安都是长长的舌头,这也是吊死之人非常明显的特征。
两人都实现了当初“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诺言,于是在来到阎罗殿后被阎罗王召见。
两人的情深义重感动了阎罗王,所以也被留在了阴曹地府成为了两名相伴的鬼差,捉拿城隍庙的孤魂野鬼。
越到后期,两人的名气越大,渐渐地阴间阳间的不法之徒都难逃黑白无常的勾魂摄魄,以至于后来的范无咎与谢必安名气越来越大,成为了十大阴帅之二。
两人的故事从如今的角度来看十分冲动无谋,但是从古代人重情重义的角度来看却是诚信的代表,因此大受褒奖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黑白无常的配色讲究黑白无常是如何定名的呢?为什么是黑无常和白无常而非其他凶戾的颜色?
想必有很多人都有猜测,这是否和我国自古以来的阴阳太极鱼有关呢?
由于阴间与阳间向来不互通,想要从阴间前往阳间的话必须先洗掉身上阴间的气息,在民间的故事中黑白无常经常按照生死簿上规定的时间前往阳间勾魂。
想要洗掉身上阴间的气息只能通过饮酒,也因为这样黑白无常在神话故事中经常有勾错魂魄的乌龙事件发生。
这也不是他们的本意,只不过喝酒喝大了脑子不太清楚是正常的,可是不喝酒又出不了差。
这也导致两个鬼差需要做很多善后工作,他们的工作量近乎暴增,也因此多出了很多神话故事。
在中国民间流传中,如果你阳寿未尽却碰到了黑白无常前来勾魂摄魄,一定要问清楚他们勾魂的详细信息,以免被认错带走了。
阴曹地府的流程从古至今我国的礼仪流程都十分繁琐,每个部门的职权都十分独立,哪怕在死后宗教和神话也都刻画出了一个按部就班的死亡流程。
生在中国大家对于阴曹地府的死亡神话应该不太陌生,这一概念是由佛教文化的极乐世界延伸而来。
在中国的古老哲学中世界分为阴阳两级,男女、天地、人鬼世间万物皆有阴阳属性,而阴阳属性相互依存。
在佛教传入中国前,中国只有两个世界就是人生存的阳间,和鬼生活的阴间。
佛教传入中国后“三界”的概念异军突起,神仙们生存的第三重“天界”也渐渐出现在大家的心中。
直到印度婆罗门教的“六道轮回”解说兴起,古人们又将“轮回”、“投胎转世”的概念加入了阴曹地府,用以震慑和吸引人们寻找宗教做心灵的靠山或者多做善事。
传说阎罗王的判官手中有一本记录着三界众生生卒年月日甚至精准到时辰的“生死簿”。
当生死簿上人阳寿将近的时候,就会有勾魂使者前来将生魂带走,前往阴间通过鬼门关。
不管在哪种故事中,黑白无常都是只负责勾魂的使者,当魂魄来到阴曹地府之后,接引的人就变成了牛头马面。
在人死之后会先来到鬼门关报道,这鬼门关是处在阴阳交界之处的雄伟牌楼,也是通往阴间地府的必经关卡。
想要通过鬼门关必须要有“路引”通常是一张长三尺宽二尺的黄纸,上印有“为酆都天子阎罗大帝发给路引”,路引查验无误后方可通过鬼门关。
走过鬼门关后就会踏上黄泉路,相传这是一条接引之路,路旁是象征回忆的彼岸花,而路上都是盘旋的孤魂野鬼。
这些都是因为阳寿未尽就意外死亡的鬼魂,他们只能在这里游荡待到阳寿尽了才能真正前往阴间参加阎罗王的审判。
走过黄泉路就是望乡台,相传这里是观音菩萨体恤众生对家中亲友的挂念之情所一念而起的建筑,被鬼卒催促的鬼魂们到了这里都会看一眼家乡和亲人才能继续前行。
望乡台在神话故事中也是亡魂最后一次向仍在阳间的亲人们告别的地方。
走过望乡台就来到了一条宽广且诡异的河流,河流名为忘川,忘川河水呈血红色,里面尽数是投不了胎的孤魂野鬼。
奈何桥就架在忘川河之上,这里也是一道筛选的流程,相传奈何桥分三层,善者可以安全走过最上层的桥;半善半恶者走中间的桥;恶人的鬼魂则是走最下层最靠近孤魂野鬼的桥。
他们往往会被周围的孤魂野鬼拦住,又被河水中污浊的铜蛇铁狗撕咬。
再然后便是饮孟婆汤,饮下这碗孟婆汤后便该忘却前尘进入阎王殿接受十殿阎王的审讯。
他们会根据此人生前在人间的所作所为进行赏罚分明的分配,以善恶决定眼前之人应该入六道轮回的哪一道。
最后一项就是进入六道轮回,六道分三善道和三恶道,三善道分别是天道、阿修罗道、人道;三恶道则是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这就是地府之旅的完整流程,相传人在死前脑海中会回想起自己的一生,好的和坏的都会闪现在眼前,也算是对自己一生的自我认识。
总结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如今,这些怪力乱神的传说已经成为了封建、迷信,我们如今仍然传承着这些故事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文化传承;另一部分则是因为人们对善良美好品质的追求。
黑白无常就是人类对于“诚信”这一美好品质追求的故事性体现,两个人的存在也鼓励着人们安居乐业,同时威慑不法分子的坏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