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联想如何分析

电影海报一般是影片在宣传过程中最先放出的物料,与商业广告海报性质一致,需要达到吸引受众宣传产品的作用。但是电影海报又有别于一般的商业广告海报,它不仅会在设计上更注重视觉美感,更会通过精巧的设计感来隐喻影片中的内容。比起商业广告海报和产品之间的分离性,电影海报和电影之间则有一种奇妙的统一性和融合性。

因此在进行海报联想分析时,不能单纯从广告宣传和图片分析的角度入手,而是应该结合视觉设计点和内容隐喻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下面我就来针对电影海报阐述一下基本的分析法则。

内容类型

电影海报根据基本内容可以粗略分为以下三种主要类型:

1.角色人物

将影片中的角色置于海报之中,属于海报设计中最常见的手法,我们经常看到那种将片中人物按戏份多少和重要程度一股脑全部堆叠在海报中的设计手法,此类海报一般缺乏美感和层次,只粗暴的宣传演员阵容。若遇到人物海报类的题目,应当注意海报中是否有通过人物的位置排列和肢体接触进行关系暗示和剧情隐喻的情况。

朴赞郁这部《小姐》的海报就是一个完美的正面典例,海报通过核心的四个人物的手部摆放和接触,将片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表现得隐晦而又明晰。姨父和伯爵对小姐和女仆的关系与原著《荆棘之城》中别无二致,应而在海报中将伯爵分别与两位女性角色之间的交易,以及姨夫对小姐的变态控制都用放在她们身上的手表现了出来。然而小姐和女仆之间紧紧相握的手也已然说明了与英版《指匠情挑》不同的是,朴赞郁的版本中这两个女人还有更为坚固的情义和密切的勾连,也就为这个改编版本的结局留下了让人恍然大悟的线索。

2.场景环境

以影片的场景环境作为海报重心,就说明场景环境本身对影片故事发展来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时还会具有故事背景的暗示作用。此类题目需要对影片背景有全局把控,抓住整体的背景设计和美术风格进行分析。

韦斯·安德森的《布达佩斯大饭店》最为人熟知的一版海报,就是直接将整个大饭店的场景放置于海报中心。首先从美术风格上,延续了安德森一贯的极致对称构图和糖霜般粘连的童话色彩。然后在场景隐喻上,布达佩斯大饭店就是欧洲文明的缩影,大饭店从人群拥趸到门可罗雀的变化,正是欧洲文明历经战乱后从辉煌走向消亡的悲剧写照。

3.道具物品

当道具成为影片中的关键线索时,道具也会以主角的身份在海报上粉墨登场。不少影片的叙事逻辑和线索铺设都是靠细密的道具运用建立起来的,这类题目需要对道具的功能和叙事框架进行分析。

影片《彗星来的那一夜》是出了名的烧脑,也是“遇事不决,量子力学”的代表作品之一。这样复杂多变的影片要如何理清思绪呢?海报其实已然给了观众提示。与《忌日快乐》这种单一决定性道具不同的是,《彗星来的那一夜》道具杂多,几个不同版本的海报放上了不同的核心道具,不同的道具是观众辨别不同平行时空来人的重要标示,而整个故事的叙事框架也正在这些“不同”和“相同”之间构建起来,让人沉醉其中,不断辨识他人身份,也审视内心自我。

海报对比

电影发行时一般会有好几个不同版本的海报,尤其是在不同的国家进行发行的时候会改变海报的设计。同一部电影的不同版本海报对比也许更能让我们体会到海报设计的意义,同时也更能明白在分析时阐述设计点的必要性。

1.同地区不同版本

《恐怖游轮》这部电影被片名翻译给坑了是人尽皆知的事,将《TRIANGLE》粗暴地翻为《恐怖游轮》,按照这个逻辑《闪灵》就该叫《恐怖酒店》,瞬间从一部优秀的悬疑惊悚类影片变成一部三流B级片,而《恐怖游轮》用的最多的一版正式海报更是消磨了影片的可看之处。

图一这版的正式海报不能说没有设计感,只是普通的对角线分割和女主的倒影并没有将影片的精妙之处表现出来,反而强调了并非片中重点的血腥感和恐怖感,导致电影的格调被连累。而图二这一版本,采用镜子三角碎片的方式折射女主惊恐的神情,再将船置于三角形碎片的中心,既很好地将影片中分裂迷失的氛围情绪传递出来了,也对应了英文原片名和片中多次出现的道具“三角洲号”帆船,对片中的循环和交叠的叙事框架进行了暗示,这难道不比简单的渲染血腥感更高明嘛。

也许有人觉得没必要这样想,海报对电影的影响不大,首先海报对电影宣传的影响远远超出大家的想象,根据调查,电影海报对于引导和扩宽受众群有决定性作用,甚至海报的总体设计色调从过去的明调为主到如今的暗调为主,都是根据受众群的审美变化进行了适应性的变化。退一万步说,即便影响比较小,但如果能“锦上添花”又为何非要“火上浇油”呢,甚至有的烂片海报设计的好一点说不定还能“雪中送炭”呢,是吧。

2.不同地区不同版本

图一图二分别是《星际穿越》美版的正式海报和法版的正式海报,两张海报其实都很好,可法版的意境更为深远,设计感也更强。美版中海报以幻梦华彩的宇宙星辰与飞行器之间互为参照,却只强调了宏大的背景,没有影片中在科幻外衣下更内核的笃定人情。而法版的海报以仿若倾泻而下的银河光带作为亮点,将人类孤独渺小的剪影身型和宇宙的浩渺无垠进行对比,统一了宏大与微小两个概念,也更强调了在绝望孤寂的太空角落里,那份微小却坚固的感情才是支撑和勾连人类形象的底线。

分析方法

好的好的,终于正式进入到分析方法的部分了,我想已经在有人暗戳戳嫌弃我前面话多,但是理论知识必须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如果没有铺垫直接上方法论是毫无意义的,必须要先建立基本的海报审美观,不然分析出的观点就会像只看网文却嫌弃陀思妥耶夫斯基不算真正的文学家一样可笑。(插一句“朋友们,爱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爱文学”!!!)

1.内容单一先看元素

第一种情况是海报的内容比较单一,那就应该先看海报中含有的元素都有哪些,再去进行层次剖析。首先需要从元素的类型性质和排列方式入手,解决完元素后再细看是否有忽略掉的层次信息。

我们可以看到《沉默的羔羊》这张海报就属于典型的内容单一,所以分解方式如下:

A.类型性质:两个元素分别为片中的女主角——探员克拉莉丝和案件线索——鬼脸天娥

B.排列方式:鬼脸天娥覆盖在克拉莉丝的嘴唇上。

海报正是通过鬼脸天娥封住克拉莉丝的嘴唇来营造缄默冷郁的氛围,照应片中沉默的概念,同时以天蛾破茧蜕变的线索来暗示野牛比尔的挣扎,与克拉莉丝在汉尼拔点化下的思想演变。而克拉莉丝本人就是那只基督教理念中受罪的沉默羔羊,也是汉尼拔画中抱羊羔的圣母,她身上强烈的“圣者渡人”的人性光辉已然明朗。

C.层次信息:鬼脸天蛾上的骷髅头来自著名艺术家达利的一副摄影作品

通过将达利这幅裸女组成骷髅头的摄影作品叠加在天蛾之上,将片中野牛比尔对女性身份和身体的渴求表达了出来。

我再举两个例子。

这是我国著名设计师黄海为电影《黄金时代》设计的海报。海报将女主角萧红的剪影化作钢笔尖的墨水口,夸张化的融合了小身影和大笔尖的比例差异,以体现萧红在翻腾颠沛的时代下以笔尖书写“黄金传奇”的创作精神,再以角落的梅花照应人物孤洁清傲的气质。

这是电影《宠儿》的正式版海报。海报通过扭曲的人物比例和怪异的人物关系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首先是对于的安妮女王倒置的“巨大人偶化”塑造,照应片中安妮女王虽权势强大却任人摆布的情况;然后是萨拉夫人和阿比盖尔的小人像分别封住了女王的嘴巴和操控了女王的眼睛,以此反映片中萨拉夫人对女王话语权的剥夺和阿比盖尔对女王观察力的蒙蔽。

2.内容复杂先看层次

第二种情况是海报的内容繁杂,这种时候就需要先梳理海报中元素的层次关系,再来切分元素内容。

A.层次信息:第一层是密切的棠家三代,第二层是拥簇的彼岸花,第三层是衔着花朵和画布的神魔。

B.类型性质:分层过程中已将类型性质说出。

C.排列方式:人,花,魔由外至内并从下到上分布在画面中。

海报通过元素堆叠和人物勾连的方式进行了设计分布。第一层中棠家三代的呈现方式与影片中姐姐棠宁的绘画画风一致,这种怪异扭曲的风格将棠家那些隐秘肮脏的事实呈现地十分直白,虽然海报并不完整,但依旧可从手部动作判断出棠真两只手都分别紧握着母亲棠佘月影,以及名义上的妹妹实际上的女儿棠真,也与影片中她的重情相对应,直到死前她都还渴望过母亲和女儿的爱。可棠夫人和棠真的手却都抱着第二层中那簇艳红的彼岸花,动作和花语都照应了片中对“无爱即地狱”的理念传达。而第三层的神魔衔着棠家这张地狱画布,冷冷审视也旁观世间的罪恶和痛苦。

以上就是我今天要分享的全部内容啦,希望各位小朋友们能够从中获益,也祝大家在考试中能得偿所愿。最后想说一句我时常在课堂上说的话,希望大家把考试中的题目当作手段而不是目的,一旦将解开题目作为最终目的,就会陷入到被动的痛苦中,过度紧张就会随之而来,但如果能将其视作手段,则能在考试中以平常心对待考题,心神稳固,在考场上自然是无往而不利的。

谢谢大家的耐心阅读,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卓凡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anhuae.com/bhtz/75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