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发病机理是什么 http://m.39.net/pf/a_4522869.html
3月22日下午,习近平来到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察看春茶长势,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他指出,“武夷山这个地方物华天宝,茶文化历史久远,气候适宜、茶资源优势明显,又有科技支撑,形成了生机勃勃的茶产业。”“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过去茶产业是你们这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提到武夷山茶资源,绕不开武夷岩茶。“壶必孟臣,茶必武夷”,武夷岩茶历来颇受推崇,陆游诗赞:“建州官茶天下绝”。武夷岩茶何以“成名”?“天价茶”从何而来?岩茶产业如何破圈?人民网推出《三问武夷岩茶》系列报道,聚焦武夷岩茶产业发展。
武夷岩茶历史千年,但成为茶圈一匹“黑马”,不过五六年时间。年,随着武夷山高铁站开通,这座闽北小城迎来“以茶带旅,以旅促茶”的新机遇。武夷岩茶乘着“印象大红袍”声名大噪之势而兴。岩茶丰富的香气变化、奇妙的品饮感受引人津津乐道,“非花也自馨,非蜜也甜润,非泉露也甘爽”,追捧者众多。
“现在去哪里基本都要泡上一泡武夷岩茶才算过瘾。”茶客许先生坦言。岩茶成了重要的社交媒介,见面往往问一句“有什么好茶”,别时附一句“改天约茶”。茶起杯落间,生意谈成了,交情也更深一层。
三问武夷岩茶之一:
岩茶何以“成名”?
身世显赫,曾是长达数百年的皇家贡品
武夷岩茶非一般茶类,其“身世”显赫,蜚声海内外。历史上,将产于福建武夷山脉的茶叶统称“武夷茶”,其发源于商周,种植于两汉,经传于南朝,兴盛于唐代,辉煌于宋元,创制于明清,式微于民国,复兴于当代。
“武夷岩茶”是武夷茶的一部分。明末清初,武夷茶创制新工艺,有了乌龙茶、红茶类别,因“岩岩有茶、非岩不茶”的地理环境,产自武夷山的乌龙茶得名“武夷岩茶”。此后乌龙茶从武夷山传播至闽南、粤东、台湾,武夷山也因此成为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
武夷岩茶产自福建武夷山“碧水丹山”中。彭善安摄
“茶叶在唐代很兴盛,当时围绕武夷山脉产生的茶叶及其品种、制法,成为天下之选,武夷茶成为贡品,历时数百年。”武夷茶文化研究院院长邵长泉介绍。
而武夷茶能至辉煌,离不开两个人——丁谓和蔡襄。宋代,这两人在担任福建转运使期间,发明了龙团凤饼,建茶由此“出道”(建茶指宋代产于建宁府或建溪流域的茶叶,武夷茶是建茶的组成部分)。尤其是蔡襄,在丁谓创制龙凤团茶的基础上制出一斤二十饼的精致小团茶,闻名于当世。
宋代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写道,“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苏轼亦有《荔枝叹》提及:“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由此可见,武夷茶风靡一时。
产量稀缺,“牛肉”年产仅斤
光“身世”显赫还不够,武夷岩茶的品质同样响当当。当代乌龙茶专家张天福曾这样评价:“武夷岩茶不仅品质超群,而且在中国乃至世界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武夷山风景区70平方公里内,群峰相连,峡谷纵横,九曲溪萦回其间,冬暖夏凉,雨量充沛,茶农沿岩凹、石隙、石缝边缘砌筑石岸种茶。“岩茶生长的土壤是丹霞地貌岩体风化后形成的砂砾,土质疏松,通透性好,又能蓄水积肥,保证了茶树生长的养分。”福建省茶产业研究会副会长、武夷学院教授洪永聪分析道。
产自武夷山“丹山碧水”中的乌龙茶才叫武夷岩茶。武夷山中又分小产区,因产区不同茶叶品质各异。“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岩茶为上,洲茶次之。岩茶,北山者上,南山者次之。”清代陆廷灿《续茶经》写道。可见,武夷山风景区北面产出岩茶品质更佳,而在北面山场中,受气温、湿度影响,“三坑两涧两窠一洞”核心产区的岩茶品质最佳。
武夷岩茶核心产区之一“牛栏坑”。人民网王铣摄
为一探究竟,记者跟随当地人寻访核心产区之一“牛栏坑”。沿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东北小径,行至林中分叉口,往右拾级而下,峡谷地势渐低,只听流水潺潺,茶丛生长其间。“到了,这一条就是牛栏坑。”同行的当地人提醒道。抬头望见山谷两侧崖壁、砌石,布满青苔、藓草,面阴侧有泉露自山顶灌注。此时,鸟鸣山更幽。
“坑涧产区长期云雾笼罩,每天太阳光照射不足四五个小时,水汽多,容易形成小气候。产出的茶香气饱满,岩韵明显。”邵长泉说。牛栏坑所产肉桂最有名气,锐则浓长、清则幽远,被市场称为“牛肉”(牛栏坑肉桂的简称),每年产量仅斤。
从年开始,武夷山市政府严控茶山开垦行为,年起全面禁止开垦新茶园,保护良好生态的同时也限制了茶叶产能。据武夷山市茶业局统计,年全市毛茶产量吨(包括乌龙茶、红茶等茶类),其中乌龙茶毛茶产量占南平市总产量41.8%,但仅占全省乌龙茶产量的6.85%。
产量低、好茶原料稀缺,让众多茶客趋之若鹜。
技艺繁杂,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
武夷岩茶引人津津乐道的“活甘清香”特质,归功于其制作技艺。中国六大类茶中,无一类如乌龙茶的工艺复杂,乌龙茶中最精制者莫过于武夷岩茶。清代梁章钜称:“武夷焙法,实甲天下”。
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纯靠手工,从岩茶采摘到成品要经历10余道工艺,萎调、做青、杀青、揉捻、烘干、拣剔、烘焙……
哪一道工序最关键?“哪一道都关键,环环相扣,相互影响。”邵长泉说,“岩茶的魅力就在于不可控,‘看天做青’‘看青做青’,同样的茶青,因为温度、湿度不同,做出来的品质差别很大。”
“烘焙”环节也很关键,火功高了,有焦味;火功低了,易返青、变质。
武夷岩茶制作炭焙房。人民网王铣摄
“传统焙茶工艺,如何控制火候,全靠制茶师傅心口相传的经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国英说。
焙茶技艺中又分多门技术。“炭焙茶是焙茶的最高技术,采用炭焙炖火才能达到武夷岩茶‘活甘清香’的独特品质风味。”刘国英表示。坑涧岩茶由焙茶火点、时间不同能带来瞬息万变的口感,往往要求制茶师傅通宵蹲守,依靠对空气温度、湿度的敏锐感知,每半小时试一次口感。武夷岩茶制作技艺难度可见一斑。
此外,受岩茶生产环境与原料地域性限制,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无法在武夷山区域外应用,加之该技艺不具复制性,只能传承,更加丰富了其文化内涵。
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岩茶是第一个被列入非遗的茶类。“既然能够被首批列入,就足以说明这项技艺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今年76岁高龄的叶启桐表示。他是仅存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
品鉴价值,“千人千味千岩韵”
岩茶品饮有多讲究?烧水,温杯,投8克干茶入盖碗中,合上轻摇,先闻“干茶香”;注水,出汤,前后不过10秒,留下头汤,唤作“还魂汤”;接着注水,出汤至公道杯,再斟入品茗杯中,啜一口,齿颊留香。细细品味,能感受其香气芬芳馥郁,茶汤厚而醇、润滑甘爽的品质特征。
“福建乌龙茶,包括武夷岩茶是最能给茶人带来奇妙品饮感受的茶类之一。”著名乌龙茶评茶师、国家高级评茶师陈郁榕曾反复称赞道。岩茶品饮,茶客热衷于交流感受,香、水、韵多少能道出一二,但这种感受因人而异,因茶而殊。
岩茶的奇妙感受从何而来?邵长泉分析,这与岩茶生长环境、制作工艺有很大关系。“武夷山风景区内兰花、野百合、彼岸花、野果、毛竹等各种野生植物与茶树互相伴生,植物的落叶成为茶树独特的养分,让茶叶带上桂花香、粽叶香、兰花香、水蜜桃香等不同香气。”同时,根据焙火环节的火功轻重,能焙出花香、果香等不同香型来,更丰富了岩茶的“岩骨花香”特征。
武夷岩茶品鉴空间。人民网王铣摄
生长环境对岩茶品质的影响是相互的。有的茶客通过某款岩茶的茶汤、香气、韵味,则能判断出其产区。“同一个品种,比如肉桂,如果能喝出霸气、张扬、刺激性强的特征,大致能判断出生长于岩顶;而如果香气清幽、深远,滋味绵柔,大都生长于坑涧之中。”邵长泉如是解释。
岩茶市场中,追求品鉴价值者多过追求其养生价值。山巅之茶,有骨有肉,无尘无障。“非常高级的武夷岩茶,能令人心旷神怡、烦倦顿消,如处修身养性的意境。”武夷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王顺明表示,武夷岩茶除了品质特征外,能够带给茶客品饮乐趣也是其热销的原因之一。
岩茶之所以“成名”,之所以好喝、受热捧,回归茶本身,王顺明认为:“一泡好茶,应该是天时地利人和,即天气好、品种好、技艺好,三者缺一不可”。
今年元宵这天,武夷山下起蒙蒙细雨,昔日热闹的茶博园内,游客寥寥。从茶博园望向崇阳溪对岸的大王峰,云雾缭绕。刚刚经历了“天价茶”风波的武夷山显得异常清净。
三问武夷岩茶之二:
“天价茶”从何而来?
武夷岩茶,富了一方百姓,却也被带入“名利场”。武夷山茶业同业公会连续两年发出抵制“天价茶”公开信,并反对“恶俗名称”“过度包装”等市场乱象。
年2月1日起,武夷山市开展集中专项整治行动,为期3个月。2月底,福建省委书记尹力在宁德福鼎磻溪镇调研时强调,坚决整治“天价茶”炒作,要让老百姓喝得起、喝得安全、喝得放心。
从“天价岩茶榜单”说起
多年来岩茶圈里流传一份《武夷岩茶宝典》,每年更新,根据“顶级”“千元一泡”“五百元一泡”“三百元一泡”区分品级,精选武夷岩茶一百多款不同品牌的产品按售价排序。榜单前7名单泡价格在元以上,却标明“非卖品”。
“宝典”从何而来?不得而知。“不知道是谁拉的表格,里面有很多错误,包括品牌名称、产品名称,甚至出现前后名称不一致的低级错误。”一位自家产品也“上榜”的茶企负责人无奈地表示。
“榜单上还有根本就没听过的产品,怀疑是在网上流传后,被个别茶企添加自家产品后,再流传出去,蹭点名气。”一位不愿意透露名字的茶企负责人分析道。
岩茶圈特有的斗茶文化,加剧了品牌之间的“争风吃醋”。“你家要有的我家也必须有,你要是没有个几十万的茶,连参加地下斗茶赛的资格都没有。”武夷山当地一家茶企负责人说。
武夷岩茶核心产区之一“牛栏坑”。人民网陈欢欢摄
一传十,十传百,“天价岩茶榜单”不胫而走。公众对“天价岩茶”反应如何?
自称“嗜茶如命”的武夷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黄兴国在其自媒体平台表示,自己每个月茶叶消耗大概在1.5斤,一年消费18斤左右,除了朋友送些好茶外,自己掏钱买的口粮茶从来都是一斤元左右。“社会是多元的,你喝不起,并不代表别人喝不起。‘天价’本身就是一个含糊的词,在不同收入人群的眼里会有不同标准。”
网友“轻风细雨”称:“高价茶叶消费是愿买愿卖的小众市场,普通几十元一斤的茶多的是。”也有网友表示,岩茶并非生活必需品,偶尔高消费,提升下生活品质还是能接受的。
“以次充好”才是真“天价”
年,广州一位网友爆出自己和朋友在三亚吃海鲜的账单,8个人共消费了近1万元,还是打了七折的价格。同为吃海鲜,6年前,四川的肖先生一家到青岛旅游,点了一份38元的“海捕大虾”,结账时老板要价“38元一只”,3个人最后光吃虾花了多元。
点菜是一个价,结账时却是另一个价,在陌生环境被欺诈,食客吃了“哑巴亏”,只能认栽。多年来,“天价海鲜”“天价虾”因涉及“欺诈”让公众对“天价”一词深恶痛绝。而武夷岩茶的“天价”则体现在“以次充好”。
“品质和价格严重不匹配才是真正的‘天价茶’,没有好山场、好工艺,元进价的岩茶却包装成1万元的‘牛栏坑肉桂’卖。”曾经花高价购买到“以次充好”岩茶的陈先生表示,“这种茶不但没有‘岩韵’,还对身体有害。”
“武夷岩茶市场火热,激发了当地人的创业热情,同样也引发了一部分想要‘一夜暴富’的人的投机取巧行为,通过低廉成本炮制出无核心山场、无传承技艺、无品牌积淀却利润百倍的‘天价茶’,借助‘天价岩茶榜单’迅速成名,引发市场无序竞争。”一位资深岩茶爱好者如是分析岩茶市场乱象。
“其实纯正的武夷茶不一定都要是正岩茶,半岩区、高山区同样具备做出很好茶叶的条件。不是非得打上‘牛栏坑肉桂’才能卖得出去。”武夷山青悠谷茶业负责人王强说,“过去几年,武夷岩茶两极分化很严重,高端茶量少、价格高,不够卖;低端茶却滞销,部分茶农家至少有一半茶叶处于滞销状态。”
武夷山高山区茶园俯瞰。人民网王铣摄
“为什么会滞销?”
“茶农看到高效益,所以大量增产,茶叶品质下降,导致销路打不开。”王强分析道。
王强算了一笔账,在武夷山几个产茶大镇,每家平均拥有40亩左右茶园(指武夷山非正岩核心产区),按每亩茶园产出斤左右茶青计算,每亩产值八千元左右,一户茶农一年收入大约为35~40万元。“在武夷山,每年能从茶园收入这么多钱,日子可以过得很滋润了,有房有车,还可以享受到很好的医疗和教育。”王强说道。
岩茶能值“高价”吗?
“岩茶采用乌龙茶制作工艺,10多斤鲜茶叶只能做出1斤不到的干茶,整个制作过程需要3个月以上,加上茶叶原料稀缺、制作工艺要求严格等原因,岩茶卖到每斤万元左右还算正常。”来自武夷山岩茶核心产区的资深制茶师表示。
实际上,岩茶的成本远不止这些。武夷茶文化研究院院长邵长泉向记者列举,从直接成本到隐性成本,再到机会成本……岩茶的成本高于其他茶品类,而且逐年增加。
“很多人不理解,一片树叶,哪来那么多成本。”邵长泉说,岩茶一般一年只采一季,而其他茶类一般都多次采制,比如铁观音一年能采三四季,白茶甚至能采到四五季。岩茶保住品质的同时自然也加大了成本。
每年4月中旬,岩茶进入采摘期,最佳采茶时间也就三四天。据统计,目前武夷山市注册茶企达5多家,有茶山的茶农、茶企都赶着好天气采茶,经常出现“用工荒”。“每年采茶季,我们都提前好几天到江西,一车一车拉回工人。这几年工人越来越难找,一天元工钱都很难找到人。”当地一位茶企负责人提及招工,面露难色。
而核心山场的管山工人更难找。邵长泉以“天价岩茶榜单”中的一款茶举例介绍,“这个茶的山场走路就要3个小时,来回要花6个小时。工人要赶在太阳落山前回来,一天只能工作一两个小时。人工成本是极高的,还要找到熟悉景区山路的人,难上加难。”
车辆无法到达核心产区,只能靠工人走山路将茶叶担出。彭善安摄
直接成本中占大头的是工序成本。“一个做青师傅要配2个帮工,一个炒青师傅要配3个以上工人帮忙揉青,一个师傅一年只能做80斤成品茶,每年两三万斤成品茶需要两三百号工人。”手尚工夫茶业负责人陈志强说。
“除了直接成本,还有看不见的成本。”邵长泉接着介绍,比如岩茶的拣剔特别费工,从毛茶中一片一枝拣去黄片、茶梗,制成精茶,成品率不足50%。“还有品牌宣传、销售环节等看不见的成本,许多到门店的茶客,品了五六泡茶,最后才买半斤,门店就损耗了一两茶。”
为保证旅游城市的生态环境,武夷山从年起将茶园控制在15万亩以内,让岩茶无法从“量”上突破,只能从“质”上不断做文章。“不要怕武夷岩茶卖得贵,武夷岩茶自有它贵的本钱。”黄兴国认为。‘
三问武夷岩茶之三:岩茶产业如何破圈武夷山因茶兴城。年,唯一展示中国茶文化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落户武夷山,此后每年吸引约60万人次前往观看。
后疫情时代的年“十一”黄金周,武夷山共接待42.05万人次,比增2.16%,旅游总收入达5.09亿元。而“印象大红袍”演出从10月2日起,突破连续4天每晚4场的历史纪录。
“以茶带旅、以旅促茶”,茶旅融合成为武夷山发展的重要“引擎”。如何让一片叶子持续致富?让千年茶业焕发新的活力?
突破“看天做青”局限
“看天做青”成就了武夷岩茶每一泡的魅力,也限制了产业的发展壮大。岩茶色香味韵的内质与“绿叶红镶边”的外观都在“做青”工序中实现,但传统“做青”要看天定夺。同样,土壤、气候等变量,也会影响好茶内质,只要其中一个变量因年不同,那么同一产区、同一品种做出来的茶就会品质各异。
好品质不能年年有,注定了武夷岩茶市场的小众化,加剧茶客对高品质岩茶的追捧热度。如何提高武夷岩茶品质,从容应对产业发展中的突发风险?
“用数据说话,看数据做茶。”福建省茶叶专家说,过去茶农做茶靠经验,用手摸,靠鼻子闻;现在可以靠科技,通过收集某一个变量多年的数据总结规律,能够为做好茶提供依据。
武夷岩茶制作环节——做青。人民网王铣摄
借科技突破传统局限,武夷山不断探索。在武夷山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里,茶树完全不用施肥、打药就能长得好。“冬天,茶园间种油菜花,释放土壤中的磷、钾,还可以抑制病虫害;夏天,间种大豆,提供大量的氮。茶树需要的氮磷钾养分都有了。”燕子窠生态茶园科技特派员、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廖红介绍。
有了科技的加入,岩茶品质更稳定,消费者购茶也更放心。年11月2日,武夷山星村镇发布“茶生态银行”区块链溯源平台。
“我们把茶叶在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资源当作一种生态资源进行归集、整理和发布,让消费者来确认这些茶来自武夷山或者武夷山更好的地方。”武夷山副市长刘铠维表示,让喜欢武夷岩茶的消费者安心购买,提升武夷茶产业的市场公信力。
化解“个性化”与“标准化”矛盾
“武夷岩茶与贵州茅台酒相似,都是特殊地理位置产生的独有产品,不可替代。但目前,武夷岩茶的产值却远低于茅台。”福建省政协常委、民建省委主委、省中华职教社主任吴志明在福建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的提案中指出。据统计,年茅台酒营业收入3亿元,而武夷岩茶产值仅有20.58亿元,两者相差甚远。
“武夷岩茶”是“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为何产值这么低?“很重要一点,岩茶是‘小产品’,没有标准化与规模化。”福建省茶产业有关专家表示,“小产品”“大市场”的矛盾与“小产区”“大产业”的矛盾相生相伴。
“岩岩有茶、非岩不茶”的传统产区理念,让茶农、茶企更热衷于在风化岩产区种植茶树,相应地传递出“只有好山场才有好茶”的市场信号。但好产区毕竟有限,无法满足大产业的发展需求。
武夷岩茶主产区——马头岩。彭善安摄
茶叶专家认为,岩茶产业发展要“两条腿”走路,一条是标准化产品,另一条是个性化产品。保留小产区所产“讲究山场、手工传承工艺”的个性化产品,让其他产区产品走标准化生产、加工路子。产品的多样化、个性化、标准化给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
岩茶产业标准化之路要怎么走?茶树标准化种植是基础。
“武夷山全面推广茶树无性系良种种植,‘无性繁殖’相当于‘克隆’技术,无性系品种个体间特征特性一致,如发芽期、长势、芽叶大小等,有利于茶叶的集约化生产,标准化加工。”茶叶专家说。
“十四五”期间,南平市拟按照“源头生态化、加工标准化、流通现代化、茶旅融合化”的发展思路,努力在茶产业链上下游引入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进一步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全面激发“链”式效应,加快构建武夷山现代茶业综合体系,实现武夷山茶叶全产业链发展。
靠品质走出品牌公信力
条索、色泽、整碎、净度、汤色、香气、滋味、叶底,是专业岩茶品质审评的八项因子。行业专家根据各项因子得分评出岩茶等级,以“特级”最优,一级、二级……品质逐级往下。
但市场上茶客买茶,无法从这八项因子评判好坏,除了主观口感外,茶叶泡袋上标注的“等级”就成了重要参考。
“很多商家存在‘等级虚标’问题,大部分泡袋上都写着‘特级’,混淆视听。”一家大型茶企负责人无奈地说,自家每生产一款产品,就会出一份“出厂检验报告”,如实标注等级。但有的私房茶商家出了十几款产品,手里却只有“水仙、肉桂、大红袍”三份检验报告,所有产品皆可通用。
虚标茶叶品质等级,损害的不仅是茶客利益,还有“武夷岩茶”的品牌信誉。这种行为无异于以黄观音拼肉桂、拿高枞水仙当老枞水仙、用外地茶冒充武夷山茶。
武夷岩茶品种——肉桂。人民网王铣摄
“不能仅仅靠市场集中专项整治,武夷岩茶品牌公信力还得靠自身提升品质,诚信公开,重建信誉。”福建省茶产业有关专家表示。
“认标购茶”或许是对症药方。年武夷山推行“认标购茶”,包含“茶青卡”和“商品标”。在武夷山地理保护区内拥有茶园的茶农、企业,根据茶园面积申领“茶青卡”,茶青数量计入卡中;而具备“商品标”资质的企业,通过自有或收购“茶青卡”内茶青数量,换领“商品标”。目前,武夷山已发放20万枚商品标标识、户茶青卡。
在“茶青卡”和“商品标”上统一印制武夷茶地理标识(武夷岩茶的地理证明商标是“武夷山大红袍”),消费者购买武夷岩茶时认标,通过标识扫一扫防伪、溯源,就能买到货真价实的武夷茶,还可以从“茶生态银行”中放心选购由行业专家认证的等级标准茶。
产业发展,标准是基础,品质是硬实力,品牌是软实力。吴志明在其提案中建议,构建“武夷山岩茶专卖平台”,由政府引导推动从事武夷岩茶生产销售的龙头企业,通过产业链兼并重组成立大型股份制公司,包装上市,系统规划武夷岩茶市场营销体系,在全国以及海外“设立大红袍岩茶专卖店”,提升武夷岩茶美誉度,打响“武夷岩茶”品牌。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新一年春茶即将开采,且看武夷岩茶如何将乡村振兴蓝图步步实现。
(图文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福建频道。本图文来自网络,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已经注明图文作者和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原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在本平台分享,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阅读40
分享收藏
赞2在看2
写下你的留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