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好看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文/李远寿老大楼往事之四:█木板鞋
记忆里还有一段有趣的木板鞋往事。记得小时候很多人都穿着一双用硬杂木板做成鞋底的木板拖鞋,今天看来有些像日本人的木屐。木板鞋穿在脚上,走起路来踢踢踏踏,还真别有一番趣味。尤其是走在石板路上或是楼板上,声音更是响亮脆悦,仿佛在打快板一般。
如今的木板鞋,多是小资的时尚如今想来,木板鞋其实是生活艰苦的产物,也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生活智慧。那个年代,有一双鞋子很不容易。每到天气转暖,无论大人小孩,都会在闲暇时或是晚饭后穿着木板拖鞋在家里或房前屋后散步。这在当时成了老大楼特有的一道风景。我家也自做了很多双木板拖鞋。木板鞋大都用硬质木板来做鞋底,厚度约二公分,用普通鞋底比划着在木板上描出图样,再用能转弯的小锯子锯下来。为了美观还要用锉刀打磨周边,再用砂纸细磨。为了行走舒适、防滑,还要把前掌底部切削成斜面,后掌底部切割出后跟形状。最后用一块较牢固的皮革(大都用旧轮胎皮)钉在前掌部位,一双新木板拖鞋就做好了。
记得有一次我在做木板鞋时,不小心把左手大拇指划开了个大口子,骨头都看见了,流了好多血。当时知道同学赵芳家有常用应急的消炎止痛类药品,就捂着大拇指跑到赵芳家求助。那天好象是星期天,赵芳和她妈妈陈阿姨都在家。一看我流了那么多血,陈阿姨吩咐赵芳赶紧抓住我的手,马上拿来药箱,取出棉纱药水,帮我清洗伤口,上药包扎。陈阿姨用了好几层纱布才止住了血。赵芳吓得都哭了。
赵芳一家人年春节在老大楼门口合影。赵芳后排左,那年十三岁
赵芳的爸爸赵继盛是共大早期的校长,妈妈陈凤英是共大牧医员工赵芳是共大校长赵继盛的大女儿,长相秀美,是我在清华小学五年级的同班同桌的同学。那次的救助,让我从此对心地善良的陈阿姨和赵芳心怀感激。平日里我不自觉地当起了护花使者,绝不允许任何人欺负赵芳。那时学校有在教室午睡的制度,很多同桌都为谁睡桌子,谁睡櫈子争吵不休。我从来不争着睡桌子,桌面宽大躺着舒服,我都让着赵芳,直到小学毕业。
赵芳年的留影。她与我小学同桌,我小时候为她打过很多架,决不允许任何人欺负她!遗憾早逝,很怀念她!
听说赵芳后来到了上饶,且已病逝多年。这段往事,姑且也算作对她的怀念吧。老大楼往事之五:█大树林
(此段由小妹李红仙提供)
紧邻共大的黄家村建村于哪载?相联于共大与黄家的大树林生长于何年?我不知。但家门口的大树林,是我童年的乐园、儿时最初的记忆。那是一片广阔又极其高大的树林。我只知道两个篮球场只占去了它的一个小角,我只知道那巨大的没有树冠而又中空的老樟树,要我们十几个孩子才能将其围住。是先有那黄家村,还是先有那大树林?树林何年初见人?世间何人初种树?人生代代无穷已,树林年年见何人?教忠书院旧址,李远寿共大同学余泉茂摄
我家位于大树林边上的老大楼里。这个大楼实在是大,上下两层,中间是长长的过道。一楼是泥土地,多人踩踏,油光发亮。二楼地板,两边都有宽大的楼梯上下。两边门对着门,一字排开,有十五,六个房间吧,上下对应,一家一间,人口多的两间。这样算来,老大楼里住着近30户人家。我最纯粹的发小均出自这个老大楼。何谓纯粹?年龄一般大,同读一所小学,共读一所中学,还同在一起工作。老大楼是我们的家,楼下是一天活动的场所,兼具有客厅和厨房的功能。白天的活动结束了,晚上才上楼就寝。大楼里面很热闹,小孩多得数不清。每家都有三、四个,多的有六、七个。没有人统计过整个大楼大大小小到底住着多少人、发生了多少家长里短的大情小事。一日三餐,爱热闹的人端着饭碗坐在家门口,就着故事笑话完成。教忠书院旧址残存的大树,李远寿共大同学余泉茂摄
我从小安静,常常坐在自家窗下,看着窗外蹦来跳去的松鼠,那灵巧的身影和那硕大的尾巴给了我无限的想象。那尾巴是不是具有降落伞的功能?毛茸茸是不是很暖和?我记忆中最早认识的动物,就是松鼠了。现在我住的地方门口就有一片香樟林,不时有松鼠上窜下跳,每每看到,倍感亲切,似乎是老朋友了。有一次在家庭聊天中,我二哥也提到了松鼠。那是在他参军后有一年回家探亲,妈妈向他抱怨晒在窗外的干果干菜之类常常被松鼠偷吃,烦恼不已。我二哥立马不知从何处借来枪弹,百步穿杨,几枪便被他射下几只这树上的精灵。这大大地震慑了这些飞檐走壁的窃贼。妈妈笑了,她高兴那些小偷再也不敢来了。我至今不知道松鼠是否属于保护类动物,但那个年代肯定不是,因为太多,何须保护?松鼠的大尾巴开启了我最初的想象力,现在科学家发现松鼠把摇动尾巴的变化作为它们交流的语言。就像蜜蜂跳着不同的摇摆舞告知小伙伴们花源的远近一样。在大树林里拉琴的江乃伍老师大儿子江旭东,小时候老跟我一起挖蚯蚓钓鱼
不管春夏秋冬,只要天气晴好,大树林里就有小伙伴们的身影。那两个泥土地的球场就是玩老鹰抓小鸡的最佳场所。跑到摔跤也不怕,起来拍拍灰土继续,泥地不伤人。跳房子,跳皮筋,滚铁环都是在球场上进行。那棵高大而中空的半截子树是躲猫猫的好地方。有时几个小伙伴爬进中空的树干,在半空中突然伸出几个头来大喊一声,吓坏了树下来往的行人,以为是老树精显灵了!教忠书院旧址残存的大树,李远寿共大同学余泉茂摄
球场边上还有一棵大树,每到秋天就会落下黑色的如蓝莓大小的果实。那果实甜甜的,糯糯的,鸟儿在树上叽叽喳喳吃得开心,孩子们在树下蹦蹦跳跳捡得高兴。那个味道,那个画面,一想起,口里就泛出甜腻来,耳边似乎又响起叽喳声。可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那是什么树,结的是什么果,可不可以入口?操场边,另有两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每当大风过后树下就会出现寻觅的身影。那是人们在捡皂角。那皂角的形状有点像蚕豆荚,但比蚕豆荚大了许多。人们将捡到的皂角拿石头锤烂,捏成团,用于洗涤衣物。洗涤时会有泡沫,洗过的东西带有一股清香,好闻极了。其实那皂角是不是真的有去污能力只有老天知道了。不过,那清香还在我的记忆里。小竹林中有竹笋
在大树林靠近教学楼的边上,有一片小竹林,那也是我常常光顾的地方。有竹笋的时候,放了学,钻进竹林,不一会儿就可以捧出一把嫩嫩的竹笋来。拔笋的时候,有时会看到一种很可怕的虫子。十来公分长,手指粗细,圆滚滚的,浑身暗棕色,有着一圈圈的金色条纹,还有无数只脚慢慢地爬动。看到这种虫子我会立马逃之夭夭。不管有多大多粗的笋也不要了。那时我们把这种虫子叫三八虫,不知是谁给了它这名,反正一说三八虫谁都知道是什么。现在常常徒步户外,在潮湿的树林,阴暗的老宅也时有看到。碰到它便会全身蜷缩起来。头卷在最里面。也知道了它的大名叫马陆,别名千足虫。这种虫不会咬人,触碰时会分泌出能引起局部刺激的毒素,过敏者会出现明显红斑,疱疹。只要及时用肥皂水清洗就好了,切不可涂抹酒精。这种恐怖的大虫子,其实还是中药铺的座上宾,成虫晒干碾成粉,可祛风止痒,用于解毒,可内服也可外用。世间万物太奇妙,既有毒也去毒。说过了可怕的马陆,再说说一种美丽的花朵。也出现在这片大树林里。夏日里,树林里会有一种极其灿烂的野花开放,一蓬蓬,红艳艳,长长的茎,红红的花,花开成伞,花瓣向后展开卷曲,真是美丽极了。有一次,我採了一大把,蹦蹦跳跳从林子里出来,不知哪个小伙伴喊了一句,蛇花!会烂手!吓得我立马放手。从此,每年花开,不敢靠近,不敢采摘!但总要远远看上一番,觉得真是好看!至今爱花,也许就源于那可怕而又美丽的蛇花?彼岸花
后来才知道,那根本不是什么蛇花,它有一个凄美而又有些禅意的名字,叫做彼岸花。这种花在野外的山林,石缝里,坟头上会有开放,红艳艳,也有人把它叫做“黄泉路上的花”,是多年生草本,地下有球形鳞茎,叶带状较窄,深绿色。花开时不见叶,叶绿时不见花,花叶永不相见,生生相错。盛开在七月,它的花语是“悲伤的回忆"传说此花是接引之花,花香有魔力,能唤起死者生前的回忆。大树林啊,不仅是我儿时的乐园也是我家煮饭烹茶的柴火基地。不上学的时候,我喜欢跟着妈妈挎个篮子走进树林去捡那些掉下的干树枝,因为干得透,很好引火。待放假时,我的哥哥们回来了,他们将长长的竹竿用绳子链接起来,顶上绑个铁钩,扛着长长的杆子走进大树林,横扫那些枯死干透的树枝。我的哥哥们真是干活的好手,一个下午,门口就堆积了一大堆。这种柴火干燥耐烧,妈妈好开心。当年的露天电影(网图)
家门口的大树林,也是共大教职工的娱乐场所。体育课或课余时间,那泥土地的篮球场上奔跑着年轻健美的身影,我的哥哥们篮球打得好,莫非也是这泥土地上练就?那时的文化生活就是看电影,几乎每周都会有场电影,银幕就挂在操场边的两棵大树之间。只要知道晚上放电影,人们早早地就把家里的长凳短凳搬出来放好,抢占最佳位置。因为观众不仅是共大教职工还有黄家老乡的加入。必须早早抢占阵地。现在想想那时是多么的简单快乐!教忠书院旧址残存的大树,李远寿共大同学余泉茂摄
陪我走过春夏秋冬的大树林,给了我无限的欢乐与美好的回忆。炎炎酷暑,走进树林,清风徐来,暑气顿消,大雪纷飞,银装素裹,成了安静而美丽的童话世界!古木参天的大树林,在我的回忆里越发的美好,可我现在只能是闭着眼,那些美好永远留在回忆里……老大楼往事之六:█木耳贼
记忆里,还有一段釆木耳的往事。记得那片大树林中,树上挂满了枯朽的树枝,一些枯枝上竟长满了木耳。木耳天晴时是见不着的,下过雨后,附在枯枝上的木耳在雨水的滋润下膨胀开来,清晰可见,十分诱人。这么宝贵的东西我是不会放过的,我同远喜弟弟都想着要把木耳采摘下来改善伙食。婺源农家干柴上自发的木耳,小芳摄-《婺源山茶妹:小芳的世界》
于是我们一起自制了一个采木耳的工具,用几根竹杆连接起来,顶上固定个铁钩子。哪根枯枝上长木耳平时都记得清清楚楚。我们用钩子钩下了很多长着木耳的枯树枝,采下木耳后还将枯树枝靠在背阴的屋檐下。只要下雨或经常浇水,枯树枝上就有木耳长出来。大树上的枯树枝有些比较粗大,我和远喜弟弟两个人都拽不下来,只好带刀上树去砍上几刀。久而久之,长木耳的枯枝收集了不少,我们家居然有了一个小小的木耳生产基地。从此我们家餐桌上,时不时地就会有木耳出现。妈妈对我们做的这件事情很满意。婺源农家的木耳、蘑菇,小芳摄
正当我们高兴、邻里羡慕的时候,有一天忽然发现,很多长着木耳的枯枝不翼而飞了。妈妈很生气,觉得很可惜,那可是个取之不尽的好菜来源。我也很生气,弄回那些长木耳枯树枝要花大力气自不必说,爬上参天大树砍下那些枯树枝是很危险很辛苦的。冷静之后,我决定破案。我提上了心爱趁手的小斧头,带上远喜直奔黄家村。黄家有两个出了名的梁上君子,一般有坏事发生都这两个人都脱不了干系。一番明察暗访,果然不出所料,长木耳的枯树枝全到了他们家屋檐下。当时的我年轻气盛,一怒之下,真想把那俩小偷家的大门给劈了。后想想,抬头不见低头见,人家也就是为了口舌之欲,占了点小便宜而已。于是我命小偷自已主动将枯树枝送回去,并向我妈妈当面赔礼道歉。在我和远喜以及那把小斧头的威慑下,小偷主动送回了长木耳的枯树枝,并向妈妈道了歉。我念其态度诚恳,还给他留下了一些,让他日后有点木耳可吃。这件事情之后,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光顾老大楼的小偷少了,之前屡屡发生的偷盗事件也少了。教忠书院旧址残存的大树,李远寿共大同学余泉茂摄
老大楼往事之七:█小花狗
再讲一段很暖心的故事,与大家分享。记得我读小学时,家里养了一条小花狗,是从黄家老乡家抱来的,是一条非常普通的小土狗。我非常喜欢。小花狗也特别粘我,只要我在家,走到哪跟到哪,亲密无间。吃饭时我吃什么,牠(它)就能吃到什么。有时难得吃点肉,或吃个猪蹄什么的,我都省下几块给牠。小花狗特别招人喜爱,谁招呼牠,都欢快地摇尾巴向人示好。我在楼下给牠做了个小窝,让牠每天都按我的作息时间起床睡觉。晚上也不闹,很少吠叫。小花狗善解人意,让我很开心。每当我背着书包去上学,牠就摇头摆尾,蹦蹦跳跳地在我的前后左右相送,一直要送到去清华的那条石板路的路口。共大那排宿舍楼房的后面有一小土坡,到达土坡顶我就不让牠继续向前走了。小花狗很听话,小屁股往地上一坐不跟了,然后就一直坐在那里目送我远去。我时常会回头看看,只见牠一直在向我的方向张望,似乎有点恋恋不舍。清华下街居民家的狗,江平摄更让我高兴的是,每当我放学回家,小花狗就已经早早地候在那小土坡上等我了。远远地看到了我,就会在那坡顶上蹦跳起来,很是欢快兴奋。那情景,怎能忘怀!我至今不明白,牠是怎么这样准时的?是提前守候?还是准时到达?反正每天放学回来,远远地就能看到牠,只要牠确认我来了,就开始蹦跳。因为我给它限定了一道不可超越的线,牠也就从不迎到我的跟前来。忠诚,这或许就是狗狗的天性吧。
后来我读中学了,牠还是一如既往地送我接我,这是妈妈告诉我的。我在清华中学住校,一星期回家一趟。每到星期六下午,小花狗竟也能准时在小土坡上迎候。开始我还疑惑牠是怎么知道哪天是周末啊。后来妈妈告诉我,小花狗每天下午三、四点钟就会跑去接我,一直到天黑才回来——多么执着忠诚的小花狗啊!
有一天妈妈说,老乡养狗看门护院吃狗肉,杀掉吃了吧。我坚决不同意。不过妈妈还是背着我请人把狗给杀掉了。狗肉虽香,我一块肉都没吃,还跟妈妈生了一场气,好久都没跟妈妈说话。真是一条让人心疼可爱的小花狗啊。
老大楼往事之八:█黄家水库垮坝黄家水库垮坝是哪年,具体记不清楚了,但那次垮坝给黄家造成了重大损失。大片良田毁坏,淤积严重。从山坞流淌出来的小溪,也淤积了很多砂石。我们老大楼边上的水井、洗衣洗菜的小水埠头,也积满了泥砂。记得是初夏时节的一个早晨,阴雨连绵,大家还没去上学上班,只听得水库山坞方向轰轰作响,大地和楼房好象在颤抖。很快就有人惊呼:“大水来了!”
原来,是黄家水库垮坝了!
婺源山村的洪水
洪水势头凶猛,裹挟着泥砂杂草咆哮着倾泻而来。那种排山倒海之势,令人不寒而栗。我亲眼所见水井方向大片的树林里都是浑黄的水,象万马奔腾似地卷着浊浪、翻滚着朝我们的老大楼朴来。当时心想这下完了,楼毁人亡,在劫难逃了。只见水头冲到离老大楼约二十米处时突然不见了,原来是那条小溪旁的那道高高的挡墙堵住了桀骜的水头,水势倾刻缓和了。被堵住的水头翻卷着往水井树林方向回撤,然后又卷土重来,但这第二道冲击波要缓和多了。清华彩虹桥下的洪水,一萍摄
水漫过挡墙就成了没有太大冲击力的水流。最后淌进我们种菜的菜地,流进了我们老大楼朝着水井方向的大门口。到了这里,就是几尺来深没有破坏力的水流了。但是洪水的水头在这里一番挣扎后,又桀骜地冲向了正门口方向。我追着水头绕到大门口,只见水头受到大门前一小水塘和塘边约五六米高的土堆堵截,势头又受到了缓冲。不过洪水就像不甘心似的,水头一转,把老大楼门前一座崭新的小木桥抬起来,并冲走了。小木桥先向大楼边上那棵大梨树飘去,再又转头朝大河方向飘去。当时真想冲下去将小木桥拖住,但汹涌的洪水,终究压住了我逞能的勇气,只能望水兴叹了。共大教忠书院旧墙,李远寿共大同学余泉茂摄
黄家水库是个小型水库,库容量不大,记得那场大水来得快退去也快。如果是大水库,可能老大楼都难以保住,后果也将会不堪设想。即便如此,现回想起来仍然觉得触目惊心。我们要感谢黄家先辈们建造教忠书院时打下的坚实牢固的基础,也幸好小溪边建有牢固的挡墙。黄家先辈定有高人,否则黄家村千年烟火不断,人才辈出,至今仍兴旺不衰难以解释。左起:彭江红,喻爱萍,彭滨红,江晓红,胡清英--发小中的五朵金花原江西卫视节目主持人彭江红,四十年形象对比,左为16岁。江红就降生在教忠书院旧址(共大老大楼)福地上,难怪她那么能说会道,为共大人增光添彩~!
赵芳姐弟仨合影,赵芳大弟赵钢、二弟赵军戚娟(中)与我妹红仙(左)是同班同学,王永华右,亲如姐妹我们共大的众多发小们从小生活在老大楼,成长在老大楼,对老大楼都有着深深的怀念之情。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座老大楼。她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是我们生存的家园,是鄣公山共大创业发展的福地。老大楼永远屹立在我们的心里。(未完待续)
(本文转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