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方法 http://m.39.net/pf/a_7082970.html
寻找内心的幸福
第一部分——起笔
究竟什么是幸福?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幸福?如何获得内心的幸福?
梁漱溟先生有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在这本书的后记中,他说: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学习、工作、让自己有立身之本,其实就是在解决的人与物之间的问题,所谓的“三十而立”,一个三十岁的啃老族是无论如何也称不上“立”的;然后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会遇到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复杂的人际关系,我们会为人子女、为人夫妻、为人父为人母、为人上级为人下级,为人友为人敌,这些关系都需要我们认真的对待和处理;但终其一生,我们真正要面对和处理的,还是自己的内心,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我从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我们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真正和自己的内心达成和解,才有可能寻找到内心的幸福。
面对自己的内心,这很难,却也很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
第二部分——西方视角
在西方,从柏拉图的理念论世界观开始,到斯多葛派的宿命论再到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都蕴含着对幸福的不同解读。
第一种幸福是人生不断发生的“好运”,即正巧获得向往的东西或是有利的结局。但值得注意的是,“好运”最大的特点是可遇而不可求,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可求的只是世人的应对态度。同时,好运往往等于机遇加上准备。再者,一次意外的好运不会自动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因为好运虽然可以改善生活的外在条件,却会削弱我们内心改善生活的意志。因此时间可能最终证明一次好运竟是厄运,而厄运或许竟是好运。由此观之,这种幸福很难成为我们内心追求的目标。
第二种幸福名为“快乐”,英语叫“happiness”,法语叫“bonheur”,德语中只有一个名词“Glück”泛指各种幸福,希腊文的“makariótes”和拉丁文的“felicitas”两词都已含有这种快乐的幸福之义。快乐主义幸福观认为,人生目的在于追求快乐,人的最大幸福也是追求快乐。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指出“我们所谓的快乐,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他认为,“追求快乐就是人生目的,人生最高的善就是快乐”。而生活中人们普遍认知和说道的“幸福”也最接近这种幸福,即包含生活安定、身体健康、心情愉快、事业有成等一切公认的好事。因此,就有了人们追求快乐的极致化和消除痛苦的努力。德国哲学家威廉·施密德说现在有一些人是在“突然发疯似的追求幸福”的路上,过度的物质享受、对身体的挥霍,追求到的往往是短时快乐或是一时的刺激,轻者有通宵打游戏、奢侈浪费,重者有酗酒、吸毒等等,这种追求快乐的狂热是一种病态,其病因在于意义缺失而产生的内心空虚和外在冷漠。可是,人们往往找错了原因,反而愈加急切地追求物质,寻找表面的快乐,试图填满意义的真空,结果只能是徒劳。
人人都想生活快乐,但生活却顽强地保持其矛盾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幸福甚至总是包含着悲哀。就连伊壁鸠鲁都在《致梅诺凯的信》中(第条)做出这样一个关于乐与苦的重要阐述:“我们并非见乐就选,见苦就躲”。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古罗马的塞内加在谈论幸福时都认为幸福最重要的特性是长久,而快乐作为一种感觉,是暂时的、不可持续的,因此也就不可能是他们所指的纯粹的快乐。
事实上,幸福并非仅仅是生活中愉悦快乐的“正面”,人生更大的幸福——充实——也包含着人生必须应对的悲伤痛苦的“负面”。尽管我们不想要这一面,但它是无法排除的,最多只能把它控制在一定程度。因而,我们要认可生活的“负面”的存在。不是排除悲哀,而要去接纳它。充实,就是接受人生根本上的矛盾性,立足于感受真实的、完整的人生,如此产生的幸福感是深刻而持久的,是哲学本来涵义上的幸福。
第三部分——俄国视角
俄罗斯人对幸福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拉季舍夫在《从彼得堡到莫斯科的旅行》一书中说:“看看我的周围——我的灵魂由于人类的苦难而受伤”,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认为仅仅喜爱幸福,那简直是不怎么体面的。……我深信人不会拒绝真正的苦难。人完全不是追求幸福的例子的存在,而是有着痛苦需求的非理性的存在:痛苦是意识产生的唯一原因”。他甚至认为,人有时喜爱苦难胜过喜爱幸福。就像《罪与罚》中男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向索尼雅——苦难的化身顶礼膜拜。他匍匐在她的脚下。这既是对宗教的皈依,也是对苦难的信仰。
这种信仰是不无道理的,痛苦和苦难是觉醒的开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平淡安定的生活能逐渐磨蚀掉人身上生机勃勃的东西,而苦难则让人清醒和反思。苦难对人有一种潜在的精神价值——它能够让人思考,获得精神的自由,它激发我们去追求理想、真理和生存的意义。以痛苦为药,能让人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存在。
第四部分——中国视角及引申
中国的道家学说讲“道可道,非常道”。儒家学说则强调道德和全体的最大幸福,孔子主张个人德性在个人幸福具有重要地位,个人德性应该上升到社会道德层面,达到全社会的道德水平的提升,孔子把幸福看成道德的附属物,认为一个具有美德的人,幸福会随之产生。这与亚里士多德讲的“至善”也有一定相似之处。
幸福通常被划分为四个维度:满足、快乐、投入、意义,其中,意义在我看来是最高维度的幸福。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意义是哲学层面的意义,它包括身体察觉的意义、心灵感受的意义、精神思考的意义和超验的意义。意义激发力量,而无意义会把力量抽走:这是造成现在很多人觉得生活没有前进的动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每项事业,哪怕再平淡,只要我们从事它不仅是为了物质追求,也是为了精神追求,这项事业就有意义。我相信,幸福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人生。我们不仅要寻找人生的意义,更要将其付诸实践,去创造意义。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我想要寻找怎样的意义,又或者我将走向何方,我正在做的事是否与之相符和?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拼命的赶路,却忘记了目标,也与幸福渐行渐远。
有一部法国电影名叫《第八日》。电影的故事不复杂,一个都市里的中年白领,正面临生活中的一切焦头烂额:工作的压力、婚姻的失败,终于有一天,他接近崩溃地逃离,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个弱智的年轻人,这个弱智者简单淳朴,时常面露笑容,想念妈妈,接近生命中最质朴的感动。一步一步的,这个中年白领被年轻人因弱智而保有的单纯所感染,内心慢慢平静下来,沮丧与焦虑慢慢退去。然而,在他开始重生的时候,那个帮助了他的弱智年轻人却离开了这个世界。片名《第八日》,是指上帝前七天创造了天地万物后,第八日,创造了这个弱智的年轻人,暗指他是一个礼物。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有可能是那一位挣扎中的中年人,尽心竭力地维持着一切,然而生活却还是与理想和快乐背道而驰。那么,幸福究竟在哪里?电影并没有直接给出什么答案,答案就在一个又一个诗意的画面与慢下来的节奏之中。一周只有七天,其实并没有第八日。所谓的第八日,要依靠我们自己在其他七日之中找出,在调整心态、追求人生意义的过程中创造出。
第五部分——结语
在墨西哥有一个寓言:一群人急匆匆地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不走了,停下的人笑道:“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是呀,我们都走得太快,唯恐比同行的人晚上半步,谁又打算停下来等一等呢?可如果走得太远,我们又会不会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我们每个人都走在一段旅程中,我们在这段旅程中寻找,终极是找到内心的幸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法和路径,每个人也许都会找到不一样的答案。正如有人认为幸福是快乐,有人认为幸福是苦难,有人认为幸福是个人的情感,也有人赞成幸福是群体利益的最大化。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需要达成共识,也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片独属于自己的彼岸花开。而在到达彼岸的路途中,无论走多远,都别忘了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也别忘了,只要继续走,就有可能,最大的勇敢是我依然愿意乐观地看着前路。
编辑/丁晨杰
让伦理大课成就伦理大学
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