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秧歌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于年6月10日公开发布,沁源秧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沁源秧歌孕育于沁源深厚的历史文化中,扎根在沁源的土地上。沁源村村都有秧歌队,人人会唱沁源秧歌,古志书上就有记录:“沁地君子咏歌风雅”、“岁收民自乐”、“元宵节张灯放烟火,各庙宇汇集倡优赛神(赛歌)”全县更是流传有: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扁担肩上磨,担的都是歌。祖辈唱山歌,流成大沁河;歌儿养了我,越唱越快活。沁源秧歌已成为沁源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歌声飘荡在大街小巷,田间地头。

20世纪50年代沁源秧歌《乔老爷上轿》

20世纪50年代沁源秧歌《屠夫状元》

沁源秧歌剧《墙头记》剧照

年12月沁源县绿茵剧团《小二黑结婚》

80年代绿茵剧团表演的沁源秧歌剧《白莲花》

沁源秧歌《顶灯》

沁源传统秧歌《喝米汤》

沁源秧歌小戏《小二姐梦梦》

沁源秧歌花鼓

沁源秧歌花鞭

沁源秧歌展演

在唐代沁源民歌已兴盛,有词有曲,可唱可和。大部分民歌小调词意曲名相吻合,显而易见是古代诗歌早期“以乐从诗”的模式;另一部分歌词意与曲名相悖,显然是随着乐府音乐的发展,受宋词元曲的影响,是“以诗从乐”的模式。到了明、清逐渐将反映两个人物以上关系的叙事歌,由一人演唱演化为二人或多人代言体的小演唱,并加进了一些简单的小道具与服装,过渡为小戏曲,明清两代就很盛行。

年,抗日政府组建了专业剧团,沁源秧歌的天籁之音飞出山门,响彻了太岳、太行革命根据地,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抗日斗志,起到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作用,受到了太岳区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多次彰扬。建国后的各个时期直至改革开放以来,以沁源秧歌创编演出的剧(节)目多次获得省市与国家级奖励。

沁源秧歌小戏《海选之后》获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金奖

沁源秧歌挑高

沁源秧歌剧《小二黑结婚》

沁源秧歌表演唱《沁之源·秧歌情》

沁源秧歌表演唱《诚信好人常二林》

沁源秧歌剧《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城》

沁源秧歌剧《姐妹易嫁》

沁源秧歌现有传统剧目42个,创作剧目78个,移植剧目32个;现有省、市、县代表性传承人28人,专业演出团体1个,秧歌协会1个,秧歌艺术团2个,民间秧歌演出团体60余个。沁源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沁源秧歌的传承与发展,每年举办秧歌大赛、秧歌展演、秧歌演唱会,长期开展沁源秧歌进校园、进乡村(社区)、进企业活动,录制系列秧歌光盘,连续举办七届秧歌广场舞大赛,城镇乡村掀起了唱秧歌热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财富,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印记,是一个地方珍藏的记忆,一个地方文脉的延续......更是我们心中深深的乡情,是无数代人慢慢熬出来的民族文化结晶,能够唤起人们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作为文化单位,我们将不辱使命,继续把沁源秧歌传承好、保护好、发展好。沁源人民文化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展现非遗多彩魅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anhuae.com/bhtx/98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