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种感动郭岭

总有一种感动(代序)

文/郭岭编辑/落月

时光见证一切又常将一切遗忘。当那些曾经无比鲜活的人和事零落在风中,碎片化的记忆变得模糊而遥远,常常让人心生无奈和怅惘。当偶然触摸一段文字或一张图片,瞬间串起记忆的珠链,又会让人顿感激动和惊喜!此时手捧母校太和小学的校志清样,感受母校走过的六十年光辉历程,在无尽的探寻和怀想中,带给我长久的温暖和感动!

有一种感动,为母校的建设者们。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尽管不少地方长久以来贫穷而落后,但多具崇文尚教之风。太和小学所在的红林村也不例外,“耕读为本”、“穷不离猪、富不离书”等民谚耳熟能详,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这简单朴素的道理大家都懂。记得小时候,村子里许多贫苦农村家庭的父母都会对上学的子女说:“只要你书读得走,就是借钱背账、砸锅卖铁都要送你读!”正是因为这种共同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兴办学校在各地掀起热潮,拆了祠堂办学校也是当时普遍的做法。就在年,红林村决定拆了李家祠堂建小学,太和小学顺势而生。“王杰良支书有时光起脚板儿、有时穿起草鞋都在跑,厉威威的,全大队有劳力的都动起来……白天夜晚加班加点的干”,在徐国儒、徐国伦等当初母校创建亲历者动情的讲述中,尽管跨越了六十年漫长的时光,当时群众一呼百应的办学热情仍感同身受,那些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仿佛历历在目。他们作为母校的第一代建设者,用激情燃烧岁月,让干事创业的宝贵精神代代相传。一代接着一代干,六十年中学校历经多次维修改造,从最终的板壁房变成今天的钢混结构,母校的版图不断变化,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尊师重教的精神也在红林村不断的发扬光大。

有一种感动,为母校的耕耘者们。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一批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管理者和教育者。翻开母校校志,十多名校长、几十名教师一张张陌生或熟悉的面孔让人油然而生敬意。他们以教书育人为抱负,博采众长、勤研善教,把毕生的精力献给教育,把最美的芳华留在了太和。他们中有的从青春年少到白发苍苍,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自己依然留守在母校无怨无悔;有的从太和出发,到镇上、到县里、到市头,走上更重要的岗位,作出更大的贡献。母校也正是在他们的辛勤努力下不断成长和壮大,鼎盛时期,招生范围辐射五六个村,成为当时金星乡学生、教师人数最多、占地面积最大的村小。“合格村小”、“合格农技校”、“先进集体”、“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等一块块金字招牌和一份份来之不易的荣誉,正是对他们教育教学的充分肯定。

有一种感动,为母校的记录者们。许多学校正是因为有了校志,其发展的历程才会让更多的人知晓。母校校志编写组的王军、王青松、王家松等六位老师临危受命、不负重托,对零散的资料搜集、整理、归纳、提炼,在不足三个月的时间内拿出这本资料详实、图文并茂的志书,付出的辛劳可想而知,也真正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们在编写中竭尽所能,对学校历次修建的情况详细记载并附上平面图,历次重大活动中重要的人和事都有生动的描述,使母校六十年的发展脉络清晰,让人一目了然。尤其是亲自登门探访老领导、采访老教师,用被访者原汁原味的话语将历史还原得十分生动形象,也算是下足了功夫,其精神实在可嘉!

历经六十年岁月的洗礼,刚过完华诞的太和母校又焕发新的生机,在新起点上踏上新征程。抚今追昔,深深对为母校建设发展壮大做出贡献的人们点赞和致敬。畅想未来,深深祝福母校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是为序。

(作者简介:郭岭系太和小学级学生,四川省作协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泸州市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古蔺县作协副主席。作者文选《种子的力量》)

投稿须知:

需要了解的朋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anhuae.com/bhyh/94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