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生活叫ldquo泊隐rdqu

苏州下雪了

城中的雪,未积便消

树山的雪,十里银装

那儿的人,听琴品茗、赏雪联诗、围炉取暖

看这雪,如何隐去大地、隐去山林、隐去一切世俗

古往今来

多少人想泊隐山林

多少人却难觅归所

那里山高水远,云雾苍苍

那里春始桃夭,夏生木樨,秋执脆梨,冬见雪飘

那里知音一曲、茶酒一盅

那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那里的一花一木都在倾吐着

“柳暗花明又一村”生命哲学

那里,便是苏州树山。

苏州西北郊有座山,名唤“树山”,相比于“拙政园”和“狮子林”,前者是现代的世外桃源,后者是古代的相府侯门。要找寻失落的心境,还是去树山的好。那里一切都是造化最初的样子,春有碧螺夏有梅,秋有脆梨冬有雪。一季一物,过时不侯。

人之挑剔在于,他们渴望田园,又惧怕田园。他们逃离都市,又依赖都市。他们嘴里念着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却过不了“带月荷锄归”的日子。

泊隐山林这朵彼岸花,何时能摘下?

一间叫“泊隐·禅舍”的民宿解答了这个问题。

初见“泊隐”是在驱车前往树山的路上,在那白砖黑瓦的村落中闪过一间气质斐然的小屋。民宿的入口是一个圆门,典型苏州园林的造型。从外看去,隐约可见草垛齐腰。进入门内,恍如隔世,似乎外界的乡村野土和都市繁华,都与之隔绝了。

穿过这堆草垛,便能想到两句诗。一句是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一句是林黛玉的“留得残荷听雨声”。前一句是风霜雪雨里的形单影只,后一句是闺中儿女的生活情趣。走过这段路,人的心态便由前转后。

“泊隐·禅舍”一直细细拿捏着“取之中道”的分寸。既有田园之感,又得时尚之质;既含古典之美,兼具现代之气。古代文化的符号总能产生“离间之感”,离间都市、离间喧嚣、离间商业。现代时尚的设计则带来视觉审美。一中一西,宜古宜今。

泊隐·禅舍仅8间客房,以“静、禅、道”等字来命名,使人脱离日常的喧闹。一楼2间(静一、无二庭院)可带宠物,二楼3间(道三、空四、觉五双卧)、开放会议室,三楼3间(净六大床套、禅七大床套、舍八榻榻米)景观最佳。节假日每每客满,清净而不至清冷,温情而不抵喧闹。

“泊隐”的前院便是树山。闲散之处,移步换景。竹林栈道、云边池塘,映着云卷云舒,听着鸡鸣狗吠,这大概就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状态吧。

“泊隐·禅舍”的名字不是空穴来风。深山多藏古寺,云泉寺便在那半山之间,用它千余年的文脉滋润着整个树山。每个清晨日暮,都有“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的禅修的体验。

有人说,世道的沧桑让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他们年纪轻轻似乎就看透了一切,活得宠辱不惊,也活得垂垂老矣。有没有一种生活方式能平衡出世与入世,兼得热闹与清静?看到“泊隐”民宿的时候,笔者茅塞顿开。那大概就是短暂的泊隐吧。找一间像“泊隐·禅舍”这样的屋子,作自己停泊的港口、归隐的驿站。

这里,收容了多少鞍马劳顿、折戟沉沙的人,他们在这里养精蓄锐,然后再一次竞发。也许过些天后,他们中的一些败落者又会踉踉跄跄地回来,躲在这里舔舐伤口,听听晨钟暮鼓、鸡鸣狗吠。

本文来源乡村民宿怎么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anhuae.com/bhyh/95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