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众生于二乘法未曾修学,[譬如石田,虽植好种,勤加营耨,终无果实;如是众生于二乘法,憍慢懈怠,不乐勤修,贪求五欲,曾无厌倦,虽于彼身植大乘种,精进勤苦,终无所成]
这段经文佛用比喻形容法的意思,土地里石头特别多,你种好的种子不能成长,虽然你也铲地播种,营是经营,但那个地贫瘠,石头很多,经营再好,做的再多,想结很好的果实不可能。做这个形容法,说我们在戒律二乘法,二乘法是苦集灭道,但它以戒律为根本,你二乘法也不修,不持戒,骄慢懈怠,不好好精勤修习,贪求五欲,对五欲的境界很精勤不懈怠也不厌倦,这是反了。
应该勤求修习的他不去作,对于五欲境界,财色名食睡他可求的不得了,虽然他身殖大乘种,他认为自己学的是大乘法,也精勤修习,但是根基不稳,终无所成。这段经文佛就教诫我们,对二乘法不要生骄慢懈怠,不要不修习,如果二乘法你不修习好,大乘法你修习利益得不到的。你贪恋的欲境,财色名食睡离不开,很精勤,你大乘法能得到吗?大乘种子下到荒芜、石头很多的土地里头,那能长吗?就是你学大乘很精勤,二乘法没有学,这里效果就不大了。
石田就是地里石头多,但也有相反的时候,我在西藏看到农田石头子就很多,不是全部石头,铲地拿锄把,不用锄头,把木头削个尖拿木头戳个洞,把种子扎在石头里去。我就很奇怪,这个地青稞能长吗?他说青稞就是长在这个地方。我说为什么?他们说因为西藏风很大,要象我们大陆内地的田地种上去,刚长不高的时候风一吹都吹倒了,石头多吹不倒,夹石头缝里。但咱们在大陆上种撒的种子一亩地能产好多粮食,他那个产量很少,现在变化了,西藏解放之后变化了,以大陆的工序种的就好一点。我就想起,如果是大陆的田地,像那样种,咱们大家知道一个玉米种到地下,长出粮食长出好几穗,好多棵。他种的是一个粒子,长出玉米一个一个的,这是农业的情况。
佛用这个比喻,说你在修行修的时候,你不依着土地,不把草锄好,不耕地,那个地得选择,还得施肥,这你种下种子去,再加上耕种经营才长出果实。一切众生看不起二乘法,认为小乘教义,但是你骄慢懈怠,又不勤行修习,也不肯用功;另一方面财色名食睡,五欲境界那你不懈怠了,你贪求得不得了。这样你虽然是学大乘法,想成就不可能的了,不能成就。我们再说简单点,很多认为学大乘法可以不持戒,可以犯戒,因为大乘说我就修心好了,行为不管它了,这能成吗?也是不能成的。
佛又说一个比喻,譬如瓮器,盛蜂蜜、盛药材、盛饭,你把它装上毒药了,这个器皿,先贮毒药,投少石蜜,你虽然搁上蜂蜜,但你吃了还中毒,不任食用;如是众生于二乘法不肯修学,执无因论,为说大乘,终不能成自他利益。这个瓮器是什么?口小肚子大,咱们一般看的小坛。形容词,就是一个碗的意思,这个你装上蜂蜜,你装过毒药,或再装粮食一定中毒。
一切众生二乘法不肯修学,换句话说不讲因果,你给他说大乘法,大乘法是讲空的涵义,他在空上执,认为我修大乘法一切都没有,空的,因果不空!往往学大乘法的,佛呵斥的说拔无因果,他看空的、假的、无相的、无作的,他没有理解大乘的教义,这样就执无因论,拔无因果。那在大乘法闻法能得到利益吗?
说者闻者两者皆无利益,这段经文就是你在二乘法不肯修学,二乘法就是要认识因果,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总的来说。大乘法就观空、观无我、观无相、观无愿,这两个法本来是合的,从小入大。你先得利益自己才能利益他人,就自他两益,如果你自己不修,贪着五欲,能利益到别人吗?连自己都受害了。这个东西,这个碗或什么装过毒药的,一定把毒药洗干净再来盛饮食不会中毒,这个碗没洗干净,毒药还残留在碗里,这时候你盛饭吃一定中毒了。自他两不利,这段经文就说是不要妄称大乘,拔无因果,你得从一步一步来,要学小乘法,厌离世间。
譬如瓮器,先贮石蜜,反过来,前面的比喻先放毒药,后加密;这个是先贮的石蜜,投少毒药,不任食用;还是不能吃,如是众生精勤修学,二乘正法犹未成就对这类根机众生为说大乘,二俱坏失。大的也不成,小的也不成,因为他过去里头有毒,五毒财色名食睡,必须把这个毒器洗干净,尔后贮入大乘那就能得到成就。修二乘不精进很懈怠,你给他说大乘法,大乘法也坏了,二乘法也坏了,两个都不成,佛是拿这个做比喻。
譬如有人痴狂心乱,丧失病狂,神精失常,神精病,你给他多好多优美的音乐他能了解吗?不能了解。为作音乐不能了知;这还是形容词,如是众生于二乘法未曾修学,贪瞋痴等猛利烦恼扰乱其心,心扰乱不安的,同时执著无因及一切法断灭,根机未熟不是法器,这时候你为说大乘,他能理解得到吗?
他二乘没有学过,简单说他没学戒律就学心法,行为上不检点犯戒。然后学心法,观无相、观空、观无我,完了,他落于断灭知见了,拔无因果,没有正知正见修什么法也不成。这样给他说法,你对一个精神病人给他说法,他能理解吗?非器,不是法器,闻法得有法器。咱们经上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好象这个人很滑头,很圆滑,不是这样子的,如果你见什么人不给他说他不理解,二乘的根机你给他说大乘法他得不到的。
何况是个痴狂心乱的,你给他什么法他也没办法接受。佛在说《十轮经》的时候,这是佛的大慈大悲,光说一件事,加多少比喻?譬喻因缘未曾有,说譬喻的时间多。你在事相上能够理解了、明白了,法上才能悟入,所以尽假比喻,因缘。世间相你懂了,再把世间上思惟法容易进入了,《大集十轮经》说因缘法多,说世间相很多。
佛又加以比喻,譬如有人不著甲胄,外不披铠甲,内不假防范,也不持刀杖,辄入阵中,跟人打仗入军阵中,必遭伤害,一定受伤害的。我看这段我就想:我练气功的刀枪不入,那不用披铠甲了,满清末年的时候义和拳大家听说过,练刀枪不入的,画个符把符水喝了刀枪不入;确实是刀枪不入。河南白莲教一个教主说他刀枪不入,那时候北洋军阀冯玉祥他不相信,他对白莲教这个老者,让士兵拿枪,确实是拿枪的子弹打不进去他身上,打不进去;后来冯玉祥说把我小迫击炮调来,一炮就把他打飞了。刀枪不入,一炮打飞,假使我学大乘法的,顿入空门,一切法皆空,咱们讲《华严经》天天讲这个,无相无愿,真正修到这个了,不用说你调个迫击炮,你调个原子弹对他也没事,没修到;没修到还是假的。
甲是铁盔铁甲,外头穿上铁衣服,内还有护心镜,护什么的。胄是护内的,甲是护外的,过去的战争是这样子,头戴头盔,一穿起来盔甲,可能我们大家没看到过盔甲,我看到过,在西藏。西藏三月八号有个跑马射箭,学古来一样的,把盔甲也拿出来,现在我才体会到那时候,我以前看小说说铁盔铁甲,我说能把铁打成衣服一样的?怎么穿?那还怎么能防御敌人?它不是的。它那是铁片连上,拿铁丝、铁环一啼啼上,一片一片的,穿上。盔是个帽子,金盔金甲把人压死,没有金的,铁的都够重了。
那时候西藏保持原始社会,跑马射箭演戏时候,还是过去的服装。我看那铁甲就是一片一片连起来,他的肢节能活动,穿上好几十斤。那时候我脑子里想,看小说上关云长、张翼德,乃至一些大将,他手上拿那个兵器,青龙偃月刀,八十斤,再加上铁盔铁甲,将近多斤,人本身起码要几十斤吧。这么重骑到马上马还驰骋战斗,不说人了,马能受得了吗?那怎么打仗,人骑上他趴下了。
金盔金甲没有的,为啥呢?金的份量比铁的份量重的多,他人带上金盔金甲穿上不用打仗站都站不起来,形容词。甲胄就是防范刀枪箭射不进去,胄是防范暗器的,护心的。这些全不穿跟人打仗,佛拿这些形容,说你的烦恼很重,二乘法没学,防范没有,等于没有盔甲一样,你上阵去打仗能行吗?
你连二乘法都没学你有智慧吗?贪嗔痴烦恼苦恼,满都具足的,来学大乘法的无相无愿无作,空的;办不到,这是虚妄执着,造恶无穷。这段意思形容就是告诉我们,你要想修学一步一步来,先把五欲境界断了,不说彻底断,消除清净一些,不去贪着五欲。五欲境界还没断,你一到大乘空、无相、无愿落到什么呢?拔无因果。佛是在这个涵义上,修法要次第的。
我曾经跟一个老道友谈,说这个法,现在学禅宗的人,我们学禅宗的人,讲禅门一炷香,顿超直入直证菩提,什么都不讲,这类根器人,在我们这求学的人、学法的人,学大乘的人,后来古人就批评这些学的人;就是形容着你到海里算沙,你算到海里的沙一粒一粒能算清楚吗?说你自己找烦恼,入海算沙徒自困,你自己把你自己困住了。不经过这个学习,顿超直入,立证菩提。
佛在大乘教义的时候,有时候也是这样说的,但是佛要讲次第的,因为那时候这位老师跟我讲,说你弘扬经要看时机,要看人的关系,看当时人的情况,大家的趣向,不可背越这个时间,社会的条件,研究研究当时客观的现实的环境。
因为那时候三武灭佛的时候,经书没有了,都烧掉了,都毁掉了,如果你有一本经书犯法了。不敢有经书,逃到山林里头去,他就直观心性,但他五欲也都停歇了,你住到山林里贪嗔痴五欲停歇了,如果不断五欲,学什么法也不行。
欲望的轻,渐入佛道,那我同时想了,想《地藏经》,《大集十轮经》,不能弘扬的原因,没人讲的,对于时候不对,机缘不对,这些法没谁听,什么都不用,点上香打坐就行了,直指明心,见性成佛,顿超直入,立证菩提,多简单,又轻松、又愉快、又没得负担。如果咱把咱戒律学起来,三千威仪八万细行那可麻烦了,从早上到晚上,那你就小心翼翼的,很容易犯。
佛说这个比喻现在的痴人丧心病狂,或者傻子、或者害精神病的,受诸苦恼;如是众生于二乘法未曾修学,智慧狭劣,根器未成,为说大乘,必生妄执,由此展转造恶无穷。如是痴人,不久便当肢体废缺,你要这样拔无因果的话,好多的妄称大乘,甚至把小说,把济颠和尚,现在电视常演,把他拿来当你行持的标本,那你非下地狱不可。你哪有他那本事,你吃肉喝酒,这还不说,还要到妓女院去,你不下地狱?
说他去了,他是他,你是你,那是小说。真的是这么一回事吗?道济禅师是有一个行为,超乎常人所想像的,也有这个事实,但是你不能效仿他,他是利益众生,对于每一个众生的根基。他去度那个众生,必须对他那个机,现这一法,但你没他那个本事,在这个八苦交煎的时候你能够得到解脱那可以了,自己愚痴的人,他这样作他会受报的,受什么报呢?
说不出来话,于多日夜,结舌不言,受诸苦毒,痛切难忍,生前,死后呢?命终定生无间地狱,下地狱,即或在地狱出来,于诸恶趣轮转往来,应知如前次第广说。前面都这样说过不再讲了,前头讲了很多,不再重复。
善男子,是故智者先应观察一切众心。有智慧的人先观察对机说法,观察观察现在时节,现在的因缘,现在众生是什么情况,然后再说法先当发起十种心,这十种心用心不同,跟《华严经》不同,第一个大菩萨的慈心跟这个慈心略有差别、这个慈心只是让众生减除烦恼,能够欢乐,这么个慈心就够了,你应当知道众生现在他们想的是什么,然后你再说法,应当先发心,发十种心,然后再说法。那你检查检查,你这十种心发没发,发到什么程度。
慈心先发一个减少别人的负担,让他生欢喜心,你感觉你说的法能使他生欢喜心,这就叫慈心。第二个悲心、他现在有什么痛苦,你要让他把这个痛苦除掉,他现在很悲痛,很痛苦,你给他除掉,怎么样除呢?说他能够欢喜领受的,不一定说大乘小乘,他病苦很痛,你告诉他安心,你心里转移目标一下,怎么样转移?
我举个例子说,一个人害瘩背,就是后心口那地方长个疮,这个疮烂的在后面都看见他的心脏跳动。这老中医一看实在没办法治疗,该死了,他试验一下我给他转转,怎么转呢?他说你放心,你这个病我很快能给你治好,但有一样,在你治这个病的过程当中,屁股上要长个疮的啦,那个疮要长出来我可没法治疗了。这是悲心,方便善巧,什么意思?
瘩背就是心火,这个人心一天都瞅到疮上去了,医生药也没办法作用,他给他转移目标,说这个病没关系我能给你治好,先让他放心,你屁股要长疮,那我可治不好了,非死不可。
这一说那个病人一天一会摸摸他屁股,好,他这一用心,把他背上的瘩背疮这个火,心火的火,把这个火就引到臀部上去了,果不其然,三天一过,他那屁股就红的又肿又大。这下他完蛋非死不可,医生说了我瘩背疮渐渐就好了。找医生看医生看都不看,就给他点清凉药凉快一下就是了,感到十天,他都走不得了,屁股上肿的很厉害,医生到他家来了。
医生说这回你得救了,我怎么得救了,你不说我这长个疮非死不可。他说你瘩背好了,我把你瘩背那个火引下来了,你一天心想那瘩背,你的心火,你的注意力到那去没法好。我说你屁股上长疮,把心火引下来了,屁股离心脏很远,肉又那么多,烂了也没关系;心脏后心没有肉,就是骨头,再烂不把心烂了,我给你转移目标。
我看见这个故事我就想,众生心,你给他转移,除了他痛苦,这就是大悲,当这个人很苦恼,你劝他什么?你要放下、看破、不要太执着,这个他不见得能得到好处。你给他说点事实,他是干什么的给他说点,这都叫悲心,不是非按佛经上才叫说法。慈悲心就是这样意思,布施给众生快乐,拔出众生的痛苦叫慈悲。
欢喜心很困难、劝人家作好事,看见人家作好事生欢喜,对待佛所说的教法,如果是你真正的信仰生欢喜,见人家行善你生赞叹欢喜心,看别人做一件事离苦得乐,你生欢喜心,这个不要花什么钱,也不要你出什么东西,出什么力,就你心情的转化,能够生欢喜。
菩萨对众生永远是欢喜,你作多坏的事,多坏的众生菩萨见你不烦恼,他会慢慢转化你,反正使你不讨厌他,人人见到菩萨都欢喜,为什么?菩萨不对众生做讨厌的事,如果这个事不欢喜他绝对不作,绝对作他欢喜的事。这叫喜心。
舍呢,就是对众生有利益的事,有利益的心,益心、增加众生的利益,不增加他的恼害,这个很难,为什么难?众生在那或作杀人放火、偷盗抢劫,你怎么利益他?你这个益心怎么生起?要随顺他、转化他,我曾经用了好多脑筋,我说那菩萨要对那个偷盗的、抢劫犯,他都随喜他吗?不能随喜他。但他要转化他,示现同事舍,跟他作一样的事,菩萨就得跟他偷盗去吗?你不跟他同行的事不能转化他。
我就想起六祖大师从五祖那得了法,跟强盗在一起十多年,给强盗们做饭,干什么,行菩萨道可不是一句话,有时候反面教材当中,这样你能利益他,完了还能转化他,还让他入了佛门,这是真正的菩萨。
不懈怠心、修法、学法、说法、行法永远是精进的,这个不懈怠非常难。每个人都有作作懒惰的时间,真正到永远不懈怠的心常时精进,这个心很难。佛教我们观察一切众生的心,众生都有懈怠。
能忍受心、对于逆境忍受很难很难,这个我自己对我自己说,天天日日,那不是一时,时间可长了,很难很难。我曾经在监狱里头,天天要忍耐,明天可能灾就消了,就出去了,希望心,一年三百六,十年三千六,一万多天,天天如是想,忍耐,对于逆来的境界不起嗔恨心、怨恨心。
如果在这个忍受的心中有嗔恨,换句话说动心,报复心,那就不叫忍了。能忍受很难,咱们割个刀,扎个小口,一病一时的你可以忍耐,天天痛,害病为什么人痛苦得很厉害呀?这个要忍耐,恐怕就困难,这就是修道用功力的地方。
不憍慢心、憍慢是自大功高,就是认为自己不错了,学佛的人天天感觉自己惭愧,业障很重,每个道友都这样说,我业障很重,把业障当成憍慢。你的老师要听你说:师父我业障很重,真的假的?你如果天天认到你业障很重,你作的可不是业障很重啊,你作起来还认为自己很聪明,没得业障。口里说自己业很重,业很重怎么办?对治它,业障很重还纵使业障,所以当你要感觉自己业障很重,你还有憍慢心吗?还高傲的不得了吗?
不嫉妒心、心有染污就嫉妒别人,看见人家得到幸福、得到好事、得到光荣,心生嫉妒,咱们经常说嫉贤妒能。不悭吝心、悭悋有两种,一种是财,一种是法。常时的对财容易舍,对法悭吝心不肯惠施,为什么?总感觉不对机,这是一种,我说人家不爱听,这又是一种。还有呢?他没给我红包,我不给他说,这又是一种。这种种类很多,都叫慳吝之类所摄受。
等引定心,一种定的名字叫引定,引定就是你心专注一境,叫等引;等什么?等你的心跟你的心平等,自己的心跟自己的身平等,你要修定的时候,依着定力而引起的叫等引,叫定引。得定的心专注一境,专注自己的性叫等引,等引说你作上头十种心的前九种的心你都能处于定中,以我这心来行这九种心。
这是佛跟金刚藏菩萨说,有这十种心然后你再说法,这叫智者,用你这十种心观察众生,看众生合乎到哪种心,你给他说法才没有错误,然后为他宣说正法,这样有什么好处?终不令他诸众生类,闻所说法,轮转生死,堕大险难。
你以这种心说法能拔除他的苦难,观察众生心,你自己得先发起十种心,然后为众生说法,这样子呢?使闻法的众生听闻你的法之后,他产生了正知正见,决不起邪知邪见,也不会再造恶业。如果说法的人的心没有这十种心运用好,完了你说的正法,众生不见得得到利益,有这十种心了,然后为他宣说正法。法师说法的时候先观察众生心,完了自己发起十种心跟众生相结合,宣说正法,这样子令闻法的众生得闻正法之后,他起的知见就是正知正见,不和种种恶业,闻法要得
利益,才能够转出一切苦难。
是故如来善达一切众生心相,佛绝对能达到一切众生的心,他想什么,他的心是什么样子,没有尘垢以无尘垢、无取行轮,为说正法;心相就是心的相状,有的心内相,有的心外相之相,内外有差别,内心心性清净平等,心的内相。心随一切诸缘生起种种对外的境界相,对境生心,这叫心的外相。心的形相分这两种:内相、外相,没有尘垢的心是清净的,是内相,没有取舍、没有行,因此如来善达一切众生的心相,佛才能够善达一切众生的心相,没有尘垢,没有取形,这样才给他说正法。
具大甲胄一切菩萨摩诃萨众,为他说法亦复如是。菩萨具足了内披铠甲的防范,防范一切过,防范的伤害,一个是外保护,一个是内的保护。菩萨给他说法也是这样子,必须披上铠甲,内有保护,为什么这样做?
由悲愍故,悲愍一切众生,就前头十种说法的心。菩萨说法的目的是断众生的烦恼,让众生不生过患。为令断灭诸烦恼故,为令超渡三有海故,让一切众生超出欲有、色有、无色有,超出三有的苦海。为诸众生于三乘小乘、中乘、大乘,中随心所乐,随趣一乘速圆满故,成佛很快,这样子给他为说正法,说法的目的就是让他停止生死轮,不受那些险难,终不令其轮转生死,堕大险难。这就是菩萨的大悲大慈能速得圆满。
云何名无尘垢行轮?无尘垢者,菩萨谓说法时,不为有蕴,不为有处,不为有界,不为有欲界,不为有色界,不为有无色界,不为有处就是十二处;界就是十八界。十二处就是六根六识合起来十二,十八界,不为有界,有界是指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三六一十八,十八处。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不为有此世,不为有他世,此世就现生,他世就未来,前世、后世、过去世的。不为有诸行,行是什么?
就是受想思触,触就是接触,你身上所受的感触,不为有受,不为有想,不为有思,不为有触,不为有作意,一时当中有作意、有非作意,不为有无明,乃至不为有老死,不为有行及不行故,这几种不为有蕴,有就是色法,就是一切受都叫有为,就是色受想行识,全是有为。这些总的说都被无明所摄,不为有无明,佛在说一切法不被这些法所摄,说什么?
为诸众生宣说正法;唯为一切诸蕴、处、界,广说乃至行与不行皆寂灭故,寂灭真空,寂灭法就是有尘、有漏、有垢、有染,不是空的,这个讲对于一切法是有的,不是空的,但你不能去执着,这个有是建立在因缘所生法上,是有的,因缘中说有。因缘还灭就是空,为一切众生宣说正法就是蕴处界,离开这个就没有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五蕴色受想行识,十二处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入于六尘,眼耳鼻舌身识入于色声香味触法,这十二处合起来。
因此所有一切法行是运动,有十二支,还灭就是不行,六根六尘六识都是寂灭的。告诉众生说法的时候,这些法都是寂灭的,寂灭了就是入了涅槃、寂静,一切受一切法运动当中不是行是寂灭,寂灭就是佛所说的法一切法都是清净的,根尘都是寂灭的,这就是教化众生知道什么是清净法,什么是染污法。
清净法不执着,一切法空不执着,不必执着此,也不必执着有,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一切不执着,这叫无尘垢,为诸众生宣说正法;以是义故,名无尘垢。这个就是观一切法空,你怎么对待一切法,不去执着一切法,用大乘话说离四句绝百非。行者,所谓为能永断死此生彼,不再生死轮转了,你怎么才能达到不再生死轮转,怎么样才能把五蕴六处十八界断了?
这就进入大乘,观而后,观就是行,修行过程当中,要想断生死,得到寂灭清净,那你就去作,作什么?断生死、断行,为诸众生宣说正法;所谓为能永断诸蕴处界,广说乃至为能永断行与不行,为诸众生宣说正法;是名为行。把行止住,不行了,行是运动的,不行是寂静的,就是寂灭,寂灭就只剩下涅槃,究竟达到涅槃。断生死不招集了,没有苦因,一切果都没有,这叫正法。
凡是你运动当中,有所作的、凡是有行的,都静止下来,所行者静下来不行,《华严经》讲行即无行,空无相无怨,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是在行中,而无行。大菩萨度众生时候就在行中无行,天天度众生,不见众生相。
轮者,所谓如满月光,清凉无碍遍满虚空,照触一切无障境界;佛用这个比喻来形容行,形容这个轮,大集十轮这个轮,这个轮清净不动了,轮是转的意思,不转了,没有轮可有了,轮即没有,还有何转,清净如满月,毕竟如虚空。如是如来及诸菩萨所有神通、记说、教诫三种胜轮,作用无碍遍诸世界,拿这个比喻跟法合,殊胜的三轮无挂无碍,形容佛与这些大菩萨他所有的神通,给众生的授记,所有的说法教诫是无碍的,而且寂静、寂灭的。一般说的轮是身口意这叫三轮,也叫三业,在众生说作想就是身口意,都是有碍的,都是障碍的,佛跟大菩萨他在说作心想都无障碍的,这叫殊胜轮。
它的作用是无障碍,遍于世界。利乐一切所化众生,佛大菩萨他的身口意三业,就是化度众生,令众生得利益,让众生快乐,让一切众生趋向涅槃。这些佛与菩萨化度一切众生的事业,是不与一切声闻缘觉共的,诸佛所证得的就是一切众生归趣,令诸众生不异归趣,不共一切世间众生,不共一切声闻、独觉,但是能令一切众生断灭生死诸苦恼法,证得安乐菩提涅槃,是名为轮。
这叫大乘轮,这轮叫什么名字?如是名为诸佛菩萨无尘垢行轮。这个行就化度众生的运动,佛菩萨的身口意三轮,无碍、众生的三轮是有碍,所以菩萨叫妙三轮。众生有碍,菩萨也这样作菩萨无碍,说他叫妙,他所作的、所化度一切众生的无碍,一切众生闻到三乘法了无碍,小不碍大,大也不碍小。归趣一样的,归元无二路,归趣没有两个道理,就是一个路。
未完待续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