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手帖:蔓玫的花花朵朵
蔓玫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长江出版传媒
年1月
即将上架
这本美丽的书,专治颜控症候群,特别是各种“花痴”型疑难杂症。90后植物达人蔓玫在出版《草木集》一书后,历时三年厚积薄发,再次为读者献上一本诚意满满的《节气手帖》。这是国内首次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而做的植物手帖,文字与美图互为衬托、相得益彰。“花儿粉”们不仅可以欣赏到让人目不暇接的精美花朵彩绘,还能领略花朵相关的动人故事,分享花儿们的心情物语,甚至能学到各种花草的简易食谱。佛语有云: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懂得欣赏自然的花草树木,便能懂得如何欣赏这个世界。
虞美人(CornPoppy)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垓下歌》
南方的四五月间,房前屋后,虞美人遍开。虽然寻常,但总让人惊艳不得小觑。未开的花苞羞涩低垂,及至绽放方才骄傲地扬起纤细腰肢,吐露出如娟纱般轻盈细腻的鲜红花朵。
许多花在东西方文化里的意义截然相反,但在虞美人身上,倒是出奇地一致。西方人把一战停战日称为PoppyDay,就是因为当年最为满目疮痍的弗兰德斯战场,在经过一整个冬天的愈合之后,开出了这遍地鲜红如血液的虞美人。寻常人看来虽是良辰美景,联系起战火纷飞的岁月,却是格外触目惊心。虞美人成为烈士纪念日里意味深长的一朵标志。
至于虞美人在中华文化里的形象,从花名已能看出个大概:“有美人名虞”——但凡对历史有点了解的群众,不会不知道项羽身边那位情深义重的美人——虞姬。同样是关于战争和情缘,这美人的故事倒是带着更多的传奇与个性。比起化作杜鹃的望帝,身为一个女人的虞姬更加投入地诠释了一朵花的形象:红袖翻飞的花瓣,迎风款摆却不离其终的姿态,即坚强又柔弱,既潇洒又深情。及至一曲《虞美人》唱罢,会有多少人把自己当成了那叱咤风云的英雄?
凤仙(Impatiens)
金凤花开色更鲜,佳人染得指头丹。弹筝乱落桃花瓣,把酒轻浮玳瑁斑。
——杨维祯《美人红指甲》
凤仙的名字听上去尤其高贵,可是实物却是墙角草丛,随随便便就能长成一丛郁郁葱葱的花儿。非但不高贵,也并不矜持。你可知它的学名叫做什么?Impatiens,拉丁文里就是“缺乏耐心”的意思,中文也有恰到好处呼应着的别名:急性子。这一说法,来源于它那先声夺人的果实——花谢之后,纺锤形的果实一点点膨胀,蓄势待发,直到成熟,稍微有点风吹草动,便“咕”地一下爆开,小种子于是散落一地,就这样开始它们新的一生。急么?倒也不急,只是好像特别可爱。
只要对自然有一点点亲近的女儿家,应该都知道这种花。把花瓣摘下捣碎,加明矾,涂在指甲上,浑然天成的鲜艳色彩。古时候的姑娘,人人都这么做。那个年代是没有那些金粉蔻丹的。但是当她们莹莹一坐,伸手拨动琴弦的时候,还是有无数文人骚客,如痴如醉地吟咏起“弹筝乱落桃花瓣”来。确实啊,从满心向往地挑选花朵采下,到细致地杵碎,再到带着惴惴不安的期待拆开手指上的纱布,草本清香里蕴含的深意,远远大于最后纤纤素手上的十点猩红。(用凤仙花染过指甲的姑娘们,咳咳,暴露年龄了哎……)
彼岸花(higanbana)
秋风门前过,石蒜花开一点红。
——夏目漱石
石蒜本身并不是什么稀奇的花。虽然“花叶不相见”的植物多得很,但只有石蒜被一次次地拿来说事;而有那么多关于花的神奇故事,好像也只有石蒜的际遇比别人都坎坷些:一会儿风华正茂,一会儿万劫不复;上至天界极乐,下通阴曹地府。这一切于花本身都没有关系,虽然它确实担当得起那两个绮丽而叫人浮想联翩的名字:曼珠沙华,彼岸花。(石蒜VS彼岸花,论起一个漂亮名字的重要性!!)
曼珠沙华与彼岸花都是来自日本的说法。前者与曼陀罗花一样,是出自佛家《法华经》的天界之花朵,为梵语manjusaka音译。至于“彼岸花”,一则其根茎有毒;二则日本春分与秋分的那一周被称为“春彼岸”“秋彼岸”,是上坟的日子。石蒜花开在秋分前后,颜色血红,姿态诡谲的花儿在荒草坟头撩人地开着,模样真是再应景不过。在这个有着非常浓重宿命情结的国度,人们深深相信,在忘川河边留下的记忆,就是开成这些凄艳花朵的来源。
(本文内容编辑整理自《节气手帖:蔓玫的花花朵朵》、图片取自作者蔓玫新浪博客:weibo.